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如何构建上海市农村就业保障政策体系

      为切实发挥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平台和纽带作用,为上海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作出积极贡献,近日,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5名专家学者,开展了一期上海乡村振兴学术研讨活动。   活动以开放性对话的形式在线上举办。专家们聚焦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构建上海市农村就业保障政策体系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观点。   专家认为,应以战略性、全局性视角看待本市农村就业问题。要开阔思路,将农村的就业问题嵌入中国社会整体的变迁与发展脉络中;要以更高的战略眼光,上下协同,多方合作,更新发展理念,构建郊区农村就业保障政策体系,并以此促进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的上海样板建设。同时,要为农村引入人才打造政策供给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人才群体的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政策供给,为外来人才打造更加公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   专家表示,应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郊区农村相匹配的就业保障制度。城乡共同富裕背景下,上海的就业保障政策体系之核心,在于以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为基础,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在强调城乡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民职业化是大势所趋,为此政府须考虑重新构建与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匹配的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制度。   专家建议,共同富裕背景下,应突破结构性不平等,实现就业保障制度一体化。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已无法吸纳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对于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应通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来支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其次,目前,上海农村地区的外来人口已经超出户籍人口,需要统筹考虑居住在农村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就业保障问题。此外,目前失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组成单元来承担的,故应致力于构建对家庭的整体发展有益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乡村振兴领域专家学者,市相关部门所属研究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东方城乡报   609 阅读   2022-09-28 12:54
  • 寻找农业出路,不要让规模化蒙蔽了双眼

    当前我国农业正陷入老龄化、后继无人及废弃耕地增加的窘迫之地,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大型农业”或者说规模化农业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农业规模化就是农业的唯一出路吗?走规模化道路本没有错,但不要让规模化蒙蔽了双眼。 我们的农业现状 当下的现状是,我们的农业劳动人口正在减少,而且正在急剧减少,“70后的农民逐渐老去,80后的农民不愿意种地、90后农民不会种地、00后农民不谈种地“”,就是农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尽管人均耕地面积不多,但废弃的耕地却正在增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和整顿农业土地,目的是想通过提高农业的效率和高生产率,促进规模化农业,以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产值和生产率。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比如“一户一田”的试点,目的都是为了打破当下的碎片化种植模式的弊端。 规模化农业的利弊 农业,本不该用利润来考量,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往小说是保障吃饭问题,也就是粮食安全;往大说,是国家的战略基础,也就是国家安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作为一种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的商业模式正在普及,基于这点,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规模化农业的利弊。 规模化农业的有利点在哪里?无非是通过使用各种现代化农机具或者传感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作时间等等。从表面看,这确实是更顺应时代的发展。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平原地区,通过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倡导适度规模,也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但规模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危害,衡量农村地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教育设施、医疗设施、金融机构以及住房条件,在规模化农业不断扩大的地区,这种生活基础设施的恶化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农业规模化最高的美国已经得到了印证。 其二是农民怎么办?动不动就是几百亩几千亩,动不动就是几千头几万头,可是盲目的所谓规模农民获益多少呢?我们拥有6亿多的农民,这是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比较的。 抛开农民谈规模,是不是有点“虾扯蛋”?规模规模,农民怎么办?大搞规模不但让农民失业,不光传统没了,根基也没了,难道让农民失业游手好闲? 或许有人会说,把农民从劳作的土地上解脱出来,就可以进城务工,这更是胡扯,能进城的早就进城了,还用得着说?留下来的离不开土地的不得不种地的人怎么办?再说让几亿农民进城务工现实吗? 小规模农业的利弊 小规模农业是存在弊端,这无可否认,比如受耕地面积限制,家庭产值上不去,但要说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我却不赞同,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一个村子有20户人家,在目前的情况下,20家种,一部分人打工,一部分人种地,可以养活20户家人,可是一两个人种呢?只富了一两个人,就会导致剩余的几十人失业,地还是哪些地,一两个人种就是规模,20家人种就不叫规模? 每家每户自己种可以不用额外雇人,亲力亲为,机器也可以因陋就简,一两个人种难道就不上设备不烧油不雇人吗?每家每户种可以精耕细作,产量会更高,可是一两个人种能精耕细作,产量会提高吗?尤其是我们的耕地当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山地丘陵,如何实现规模化都是大问题。 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是否要进行规模化,核心是在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但让农民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利,也就是让他们种地能有高效益,所以,寻找农业出路,别让规模化蒙蔽了双眼。

    网易   59 阅读   2022-09-26 22:01
  • 紫金e评:夺取秋收胜利势在必行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我国多个粮食主产区秋粮已陆续收获。目前,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十多天,黄淮海和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等作物大部分处于灌浆成熟期,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秋粮安全成熟。   农机下地,稻浪滚滚,神州大地处处充溢着浓郁的稻香。最是丰收重千钧。今年我国秋粮面积较上年增加,全国玉米长势普遍较好,旱情影响有限,秋粮有望再获“大丰收”。临近秋收大规模展开,打足“提前量”,用足用好仅剩的十多天秋收备战“黄金时间”,科学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等至关重要。北大荒加强农机检修、服务指导、抗灾准备、机械调配,“四到位”高质量备战秋收;各地厉兵秣马,通过统一指挥、精准防疫、科学调度,统筹抓好“三秋”各项工作,把田间地头的功课做实做细,为打赢保秋收夺丰收“攻坚战”绷紧弦、拉满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奋斗“丰收年”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夏粮丰收,是经过全国上下力克疫情、去年罕见秋汛等不利因素,以及农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的结果。夏粮丰收过后,我国多地经历了罕见高温干旱天气。高温极端天气来袭,秋粮首当其冲。而且在一些地方,干旱气象持续,对秋粮造成一定冲击。8月份以来,河南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持续发展,黄河以南地区农作物旱象明显;9月16日,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湖北共计20个县(市、区)已达特重气象干旱,且预计未来一周将持续……如同保夏粮丰收一样,保秋收胜利同样面临着不小挑战。   农情连着粮情,粮情连着民情,民以食为天。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在什么时候都是事关民生大计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强调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收秋临近,尽管从秋粮面积、玉米长势、各地筹备等各角度看,秋收胜利我们基础殷实、胜券在握。但个别地区出现的持续干旱,以及秋季容易出现的雨水天气等不可忽视。扛稳粮食安全的担子,各地尤须因地制宜,推出真招实策。湖北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做好蓄水保水、水资源调度、农技指导、人工增雨作业等,坚决打赢抗旱保粮硬仗;湖南长沙西部山区采取钻井取水等方式,为干旱的庄稼浇上“救命水”;河南成立18个抗旱工作组,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携手加强田间管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希望的田野正孕育着丰收的“新希望”。   夺取秋粮丰收势在必行。秋收是全年粮食丰收的“重头戏”。不仅要做到颗粒归仓、落袋为安,还应无缝衔接打通市场各环节,拉紧“产供销”链条,让“粮尽其用”,聚力端稳手中的饭碗。因此,秋收不仅在“收”,更重在“售”。各地应提前筹划,一手抓秋收,一手抓秋粮收购,认真做好收购仓容、资金、运力等保障工作,不仅让农民装满“粮袋子”,更鼓起“钱袋子”,激发务农积极性,为即将到来的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增色添彩,以殷实的“三农”之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江苏网   60 阅读   2022-09-20 12:53
  •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众所周知,经过8年持续奋斗,2020年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1.6%。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创造了世界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任务依然艰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城乡差距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6倍(国家统计局,2021)。从农村内部差距看,2020年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倍差,农村居民高达8.23,高于城镇居民的6.16(《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2021)。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差距看,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靠前的5个省份和最靠后的5个省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2020年两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75,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是2.4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奋力迈上共同富裕之路》,2022),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超过了地区间以及城乡间的整体差距,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成为“洼地”中的“洼地”。另外,新冠疫情散发,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不确定性,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带来一定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农民工自我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引导其主动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站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新方位,从共富领域、共富地区、共富主体来看,农业领域、农村地区、农民主体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下推动共同富裕最薄弱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艰巨的地方仍然在农村。加快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需重点从几个方面着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一是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贫动态监测机制。处理好防贫监测与低保纳入的关系,防止“体外循环”导致返贫监测出现盲区;动态监测要“动态”,避免只进不出,风险消除监测户能动态退出。做好“三类”监测户的政策倾斜和精准帮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监测户,继续坚持精准理念,因户施策,帮扶政策要倾斜支持,医疗保障政策倾斜,防止急刹车;二是高水平拓展脱贫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基础上,推动教育保障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端拓展、医疗保障从“基本医疗”向“健康医疗”拓展、住房保障从“安全住房”向“宜居住房”拓展,优化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城乡饮水“同网、同质、同价”;三是高效衔接乡村振兴,注重衔接有机性、平稳性、实效性,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的成功机制做法同乡村振兴高效衔接。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产业链打造为引擎,以农业多功能拓展为着力点,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一是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园区示范、县域辐射、站点推广,布局数字化生产基建设施,发挥县域综合集成作用,打通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通道,依托中心镇建强基层农技服务站点,打造一批模式辐射带动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二是推动实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推动内部融合、业态融合、产村融合,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三是实施农业多功能拓展行动。以国内大循环为契机,加快促进农业功能价值拓宽、高端升级。重点实施“农业+”计划,促进“农业+休闲康养”、“农业+乡愁文创”、“农业+生活服务”,支持建设一批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特色示范乡镇。 促进农民高成长收入普遍持续,推动农民物质、精神富裕富足。一是实施扩中提低行动。稳定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补齐集体经济带动增收的“短板”,探索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有效路径,促进农户抱团增收。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重点关注收入不增反降户,持续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低收入人口开展分类、精准帮扶,统筹开展多形式就业帮扶;二是加快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既要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新型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也要开发适应中年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体系,引导其逐步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三是实施农民精神富足行动。大力推进文明创建计划,注重深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有民族文化特点、传统乡土底蕴的文明模范新村。 充分发挥农村比较优势,互助共享,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目前推进城乡“同质化”的均等服务面临资源投入量大的约束,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在服务成本相对偏高的领域以“缩小”替代“均等”。基于成本可承受的考量,目前对于农村养老、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宜采用与城市差异化的标准,分步到位,比如结合农村生活日常开支整体低于城市的优势,以农村生活开支需求为参照,建设适应于农村生活水平的养老等社保体系。二是增强互助共济基因,通过共享节约资源、降成本。探索建设互助性强、共济性大、可推广的公共服务创新示范项目。例如构建“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建设互助共享养老平台,鼓励居家抱团养老。 系统谋划、盘活清理,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有”到“优”。一是协同提升四生环境。立足生产、生活、生态和生物环境和谐共生,系统规划、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与城乡人居环境,分类补齐村庄环境“短板”,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和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对撤并搬迁类村庄重点提升污水排放处理能力,对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提高生产道路硬化水平。二是统筹清理和盘活已有设施。由于农村空心化,一些地方设施使用率偏低乃至被废弃。要全面清理已有设施,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信息化平台,定期开展闲置设施清理。盘活已有设施,整合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场所、设施等资源,优化功能,统筹盘活村级卫生设施、村级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场所。对于确定闲置,无法发挥其原有功能的设施,应及时转变性质和功能。

    中国农网   68 阅读   2022-09-14 13:06
  • 未来农业让食物更营养、更健康、更低碳、更安全

    9月12日上午10点,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首次“WAFI大咖对话”在CCTV农业频道展播厅线上直播。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和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付文阁以“食品安全与未来农业”为主题,就行业发展的新问题、新趋势、新技术进行探讨。   直播画面   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数量安全。樊胜根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冲突、新冠疫情等都是导致近期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如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但从全球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尤其是在非洲等地区。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   除却粮食问题之外,营养问题也非常重要。营养问题分为两类两类:饥饿和隐性饥饿。饥饿是由于热量供应不足;隐性饥饿则因为食已饱腹、但营养不均。对此,付文阁表示,肥胖是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则是饥饿和隐性饥饿。经济转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营养转型同样不可或缺。“营养健康和未来食物是营养转型的两个翅膀。”   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付文阁   谈及未来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付文阁表示,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食物生产影响是巨大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给农业产品的品质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此外,低碳农业非常重要。我们农业领域是要做贡献的,不仅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更要吃的环保、吃的低碳。”樊胜根说道。   最后,对于热点食品有机食品和人造肉,樊胜根表示,有机食品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未来农业应该在“少用”上下功夫,少用农药、少用化肥,用的安全、用的环保。如果成本、安全、营养等问题都解决的话,在未来人造肉肯定会为人类解决食物问题。   本次“WAFI大咖对话”在农视网、三农头条网站及客户端,平谷融媒客户端及抖音号,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中国农业大学视频号和抖音号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总观看人次超过13万人,点赞数超过6万次,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据悉,“WAFI大咖对话”是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的预热活动之一。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将于9月24日-25日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经济新闻网   52 阅读   2022-09-13 12:40
  • 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与古代农业空间格局拓展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需要依赖三大自然条件,即光热、土壤与水分。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改造农业生产中水分条件的办法——灌溉。都江堰、郑国渠等位于“胡焕庸线”右侧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著名灌溉工程以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为主要功能,而西北部广袤干旱区的水利工程更是事关农业的生死存亡。具有鲜明特征的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确保中国农业生产在亚欧大陆腹地不断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仅以河西走廊为例对此略加讨论。 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的构成 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即作为基础的渠首技术、作为主体的渠道技术、作为关键的控制技术。 渠首,是将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引入人工渠道中的工程设施。以树木、柴草固定沙石形成的简易埽工渠首是干旱区运用最为广泛的渠首修筑方式,至迟在唐代已见于敦煌文书。石囷堆垒式渠首是明清河西走廊及新疆部分地区长期使用的另一类典型渠首类型,系利用红柳或芨芨草等本地植物编成空心笼子,填装卵石后堆叠形成壅水与导水建筑物,原理接近早期都江堰施工中的“卵石竹笼”。河西走廊另有一种塘坝式渠首,用于拦截并存蓄涌出地表的泉水。其方法是寻找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并连根拔起,然后将附着泥土的草堆叠筑成坝,草根起到巩固泥土的作用。总体而言,河西走廊渠首技术发展缓慢,从公元14世纪后逐渐落后于中原。 渠道是灌溉技术的主体。河西走廊乃至新疆大部分区域的渠系平面分布呈现叶脉状而非网格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区域农业生产较少考虑排水问题,另一方面则与水权制度有关。该区域至迟从唐代开始,即有着与赋役直接相关的严谨水权制度,渠道一旦出现交叉则不易计算水权。在具体工程形制方面,明清以来引水隧道的广泛应用则是中国干旱区传统水利技术的一个鲜明特点,在新疆吐鲁番等地是引用地下水的坎儿井,在河西走廊则为引用河川径流的洞子渠。 灌溉技术中,控制技术直接涉及水量分配,事关灌溉活动的公平效率。明代后期以来,河西走廊的水利控制技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观的水量划分技术,二是灌溉时长控制技术。前者的代表是镶坪技术,即在多条渠道的共同引水处修建宽度不一的等深渠口,渠口宽度比例由其灌溉土地所承担赋税的比例决定,多用于灌区分水;后者的代表是点香法,即在轮流浇灌之时点燃香火,用其燃烧时间的长短确定各户的灌溉用量,多用于农户的田间日常灌溉。 传统灌溉技术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制约 从技术角度看,传统灌溉技术对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干旱区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小制约。第一,传统渠首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耗费。河西走廊诸河河道变更频繁,修建顺河渠首易导致屡弃屡修,故自汉代以来首选拦河渠首。但拦河渠首工程浩大,又缺乏中原“条石—桩基”式的永备工程基础,每年要多次抢修。干旱区人口本就稀少,渠首修造占用的人力资源远超过正常的耕作活动,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水利之上而无法转移至其他领域。第二,对渠系的依赖,限制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在河西走廊,每一块小的农田都会归系于一个大的渠系,遵循非常严苛的灌溉规则。这一体系无法实现差异化的灌溉,灌溉规则只能以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为依据。本来河西走廊非常适宜瓜果种植,但灌溉要求更为灵活的瓜果必须在有特殊水权的地区方能种植,因此一段时期内并不普及。第三,因缺乏调蓄手段,内陆河下游农业开发无法持续进行。最典型的例子是黑河最下游的居延海地区,其农业开发自汉代始,中经西夏、元代,至明代完全荒废。当今研究者多归咎于上游农业导致下游河水断流,其实下游河道并非终年无水,只是灌溉季节无水;如能将非灌溉季水源贮存,情形会大不一样。正因为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河西走廊传统水利的技术潜力至晚清民国时已挖掘殆尽,农业衰落、社会凋敝。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河西走廊开始兴建永备化渠首、机井灌区以及大中型水库,成为中国较早拥抱现代水利的地区,其农业发展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灌溉技术的空间塑造作用 在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中国西北干旱区,灌溉技术为服务农业生产而诞生,但其空间塑造方面的影响则大大超出农业领域。以大型自流灌区为载体的传统灌溉技术,直接导致了大面积农耕绿洲的形成,不仅深刻塑造了农业格局,也影响了该区域的社会发展与治理格局。 河西走廊天然绿洲具有宜农、宜牧的双重属性,泉水涌出带宜发展小规模原始农业,湿地则适合畜牧。且这些绿洲未经过人工塑造时常常夹杂斥卤砂砾,内部并非连续均匀。汉代以来,国家力量开始在这些绿洲兴建大型自流灌区,并在明清达到高峰。通过排干沼泽、润泽荒滩,使得分散的天然绿洲化为连片良田,绿洲彻底田园化。河西走廊大面积农耕绿洲的形成对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两个游牧版块起到了更为明显的阻断作用,农耕化的绿洲湿地不仅使得长城防线更为稳固,还成为民族融合的新型熔炉。 大面积农耕绿洲的出现也为河西走廊社会的“中原化”创造了条件。雄厚的农业基础是郡县制的保证。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地区相较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距离中原更远,但是郡县制进入青藏高原远比进入敦煌困难,原因之一即在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某些区域无法发展规模化的农业,适用于农业人口管制的国家机器无法展开。而大面积农耕绿洲依赖的复杂灌溉系统,构成中原化基层治理体系存在的依据。唐代敦煌地区,赋役的征发有赖“渠头”“堰头”之类的水利人物,明清河西走廊则有与里甲制度深度融合的水利共同体,国家权力网络始终附着于灌溉网络之上掌控着地方社会。 农业为国之根本,西北边疆干旱区的农业开发,有赖于灌溉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治水、兴农、固边”三位一体。在灌溉技术的支持之下,中国农业的空间格局得以拓展,进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与治理格局。从河西走廊的实例中可以看出,灌溉技术本身可以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深度参与历史的塑造。

    人民网   46 阅读   2022-09-13 12:09
  • 驯化与农业起源,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统扩大,还包括农业出现以及其后定居社会的出现、陶器等各类加工工具的出现。 人类从漫长的狩猎采集社会开始进入驯化农业阶段时,经历了一场重要的变革,即“广谱革命”形态的出现。其生态学解释是:人类从以往利用“k-选择资源”(大型动物,增长潜力有限,过度利用将导致资源枯竭)转向“r-选择资源”(小型物种,潜在产量高,不会因开采而导致资源枯竭)。气候的变化使诸多大型动物灭绝或改变活动范围,人类不得不在渔猎采集之外寻求新的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何谓“驯化”。以选择为先决条件,导致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被人类活动改变,在动植物与人类之间发展出的一种共生关系,就是“驯化”。而通过能动生产获取的食物数量超过一个社会所需食物的一半以上,驯化的动物已不再被限制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的范围之内,这样的量化程度才能说是进入驯化阶段。 人类对植物的驯化是一个非常缓慢、复杂的过程。首先是野生种作物的栽培和获取,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驯化阶段。而包含有部分驯化作物和需要系统耕耘的谷物生产系统的出现,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驯化。驯化的标志是什么?以大麦为例,野生形态的大麦具有防卫性、扩散性,驯化形态的大麦防卫性消失,尺寸变得较大,生长比较稳定且具有同步性,自身授粉迅速萌芽,这是从形态学看待农作物的驯化过程。 驯化及农业起源的探索与实践。欧洲学者早期对农业和驯化产生的理论探索是“农业带状分布说”。该理论认为,从极地到热带,依次分布极地猎人、游牧群体、犁耕农民、游牧+狩猎采集民族、热带种植者+狩猎采集民族。20世纪以后,植物学、遗传学和农学开始探索农业起源,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对植物学、遗传学和植物种群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在植物分类和分布的基础上,他描绘总结出7个驯化中心,包括热带南亚中心、东亚中心、西南亚中心、地中海中心、埃塞俄比亚中心、中美洲中心、安第斯(南美洲)中心。但植物学的结论并不能解决真正意义上的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考古学的介入。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最早提出“新石器革命”的理论。农耕的出现、家畜的饲养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发生在近东地区,因此这一地区是探讨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渐成为农业起源的基准研究方法。美国考古学家麦克尼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中美洲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他认为在农业的初始阶段并未伴随出现定居村落、陶器、磨光石器等被柴尔德列为“新石器革命”的基本要素。因此,麦克尼什提出农业的起源并非一场革命,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世界上的七个驯化中心。通过考古学的发现、研究和不懈探索,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在世界上一共分布着七个重要的驯化中心,包括亚洲西部两河流域、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凡纳地区、北美、中美、南美,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等。亚洲西部两河流域,包括西面的黎凡特地区与东面的扎格罗斯山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起源地区,尤其是地中海东部沿岸的黎凡特地区。该区域原产野生大麦、一粒小麦。麦类的驯化谱系,通过在近东地区大量的考古学、植物学、遗传学、基因学的研究,发现是从一粒小麦到二粒小麦,再驯化到六粒小麦。农业在近东地区出现以后向外扩散,呈现出向西北方欧洲波浪式的传播,这一过程大概经历了5000余年时间。非洲地区的农业是从黎凡特南部沿地中海进入尼罗河下游河谷的,但是非洲本身也有本土农业,主要出现在撒哈拉沙漠南面的萨凡纳地区。非洲本土农业的品种以珍珠粟、高粱、非洲稻为代表。美洲地区驯化的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可以占到我们今天食物种类的60%,对世界作物品种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南瓜、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花生及豆类作物都来源于此。东亚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在中国境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驯化作物是水稻,湖南南部道县的玉蟾岩和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水稻籽粒,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8万年至1.6万年左右,同时还出土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陶器。距今1万年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已经相当普及。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水稻籽实及种植水稻的农具。黄河流域及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也是重要的驯化中心。旱作农作物粟的祖本植物是今天我们在各地都能看到的狗尾草,黍的祖本应该是当时在北方地区生长的一种野生黍。油料作物大豆也是东亚地区驯化的重要农作物。北方地区的考古遗址不少出土有碳化的黍、粟、大豆、大麻。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驯化中心,即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该地区处于热带海洋的岛屿,人们大量食用块茎作物,如薯蓣、芋头等。 根据以上考古新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业的起源并非局限于世界个别地区,而是在世界若干分散地区独立产生出特有的作物品种。而农业革命通常被认为是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的转变。 驯化及农业的影响。地球上生长约200000种可食用的植物,其中2000到3000种曾被人类作为食物利用,200种曾被人类驯化。地球有70%的耕地种植谷物,谷物为人类提供的热量占50%。但农业并非人类向往或情愿的生产方式,完全是人类在一种外力作用下迫不得已的变革。一些学者对此抱有负面看法。但是,驯化毕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人类历史上从事狩猎—采集活动的阶段完全依赖大自然,而驯化活动以及农业的诞生使得人类从单纯依赖自然界供养转向主动创造和索取,使得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三次巨大浪潮的第一次。距今4500年前后,人类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正反映了驯化与农业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光明日报   47 阅读   2022-09-13 12:07
  • 从传统灌溉农业文化中汲取发展智慧

    灌溉工程遗产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典范,承载了灌溉技术的发展史,展现了不同农业文明的治水智慧,是珍贵且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世界各地的灌溉工程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于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人类灌溉历史的演变脉络,在世界范围挖掘、采集和收录传统灌溉工程的基本信息,了解其主要成就和关键特性,总结学习可持续灌溉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保护传承利用好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每年评选并公布一批名单,分为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遗产和已不能发挥功能但仍具有“档案”价值的遗产两类。   截至2021年,已有8批121个灌溉工程项目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类型涵盖有坝引水、无坝引水、蓄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区域灌排系统、传统机械提水井灌及圩田、梯田、葑田(浮田)等特殊田式灌溉等,已初步具备传统灌溉工程技术的广泛代表性。如已成功申报的灌溉工程中,中国浙江诸暨的桔槔井灌工程、伊拉克的水车灌溉设施,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提水灌溉的“活化石”;墨西哥的浮田灌溉工程,是在水面通过人工设施架设成田、灌溉排水保障农业生产的范例;湖南新化的紫鹊界梯田和韩国青山岛的炕板石田灌溉系统是山地农业灌溉的代表;伊朗和摩洛哥的坎儿井则是极端干旱区引地下水自流灌溉的典型……   作为灌溉大国和农业古国,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有26处,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四川都江堰因地制宜、乘势利导的治水理念,陕西郑国渠在多沙河流上引水淤灌改良和整治盐碱地的经验等,在世界灌溉工程发展史上留下鲜明的中国印迹。   在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要重视做好维护和修缮工作,更好延续其灌溉功能和水利生命。如都江堰每年都保留着岁修的传统,这为整个水利工程体系在下一个灌溉周期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应允许必要的维修建设,但需要尽量使用传统材料和技术,最大程度地保存历史信息。   灌溉工程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要重视开发其科普、展陈、教育等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如四川夹江县境内的东风堰,结合灌渠保护理念建成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在为民众提供休闲旅游好去处的同时,也成为系统科普灌溉工程遗产价值和当地水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制度层面建立起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体系也十分必要。如宁夏引黄古灌区、浙江湖州太湖靖鄣龋在编制实施遗产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还通过地方人大专门立法加强保护。   灌溉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从传统灌溉农业文化中汲取发展智慧,在当代仍然具有宝贵的价值。

    人民网   52 阅读   2022-08-17 12:28
  • 地标“身份证”能为农产品带来什么?

    说起地标农产品,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辛苦拿到这个小小的绿色标志到底有什么意义。那么,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一个农产品发展究竟可以带来什么好处?是否能够真正打开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地标产品后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新京报记者通过采访昌平草莓、海淀玉巴达杏、通州大樱桃等地标农产品的带头人,尝试总结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增值与发展进阶之路。其实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越是有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农产品,就越有市场。   昌平草莓每斤能卖到400元   在北京家喻户晓的昌平草莓,其实是北京地标农产品中的年轻选手,近年来却呈现出后起之势,甚至在高端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适逢2008年北京昌平成功申办“世界草莓大会”,建设草莓大棚在北京逐渐兴起。2010年,北京种植草莓的设施大棚就增加到2000多栋。“种植草莓的农户数量增加,要想卖出去好价钱,得有个草莓品牌才行。”当年组织昌平草莓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由原昌平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在一个七八人的团队中,路河是成员之一,“当初组织申请地标农产品的出发点,就是想让农户增收,并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性地挖掘出昌平草莓的优势、历史特性等。”   据介绍,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地域冠名,绝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还要传承农耕文化、寄托风土记忆,至少还要饱含情感文化等因素,农业部门的推荐和认证,不仅对入选农产品是背书和保障,更省掉了商家的选择成本,节约了农产品的推广成本。因此,“地标”被认为是特色农产品闯市场的“金字招牌”。   2010年,昌平草莓通过农业部批准,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时,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昌平草莓”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申请地标农产品的过程,其实正是一个产业梳理与提质增效的过程。从草莓种植的滋生,到成为地域性品牌,十二年间,昌平区不仅出现了一批草莓龙头企业,还让区内农户通过种草莓增加了收入。目前,北京有12000栋草莓大棚,其中昌平占比接近一半,共有3000多人从事草莓种植。   如今,昌平草莓已经在北京市民中有口皆碑。“地标农产品必须得有特殊性,如果所有的草莓都是昌平草莓,那将没有优势。”昌平区环监站副站长路河表示,“我们鼓励农户,按照高标准把草莓种植得更优。”今年通过北京市的政策支持,昌平草莓又得到了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其中一部分资金将用于激励农户优质生产形成品牌意识。“老百姓种的草莓越好,得到的奖励越多。”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扶持一些标杆企业先挑起大梁,以优质的草莓打开市场,提升草莓价格。如今,最顶级的昌平草莓可以卖到400多块钱一斤,这就意味着农户种植的草莓有了更多溢价的空间。”路河表示。   高端商超对通州大樱桃进货不设限   在通州大樱桃核心产区西集镇沙古堆村,最早一批种植樱桃的,并非都是本地人。2003年,山东人江寒青和丈夫在运河边的村庄落脚,土壤学和栽培学的相关专业背景,让两人在实际种植中,对樱桃树的管理更加严格,同时利用专业资源,引进多个大樱桃品种进行多年筛选,选出了最适合北京气候生长的优良品种。因此,江寒青园区的樱桃从不以低价招揽消费者。   2010年末,农业部批准对“通州大樱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也成为通州大樱桃产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节点。对于江寒青来说,自己所培育的樱桃也通过地标这张名片,有了更多机会被人发现,高端商超渠道开始注意到近在眼前的好樱桃。   2016年,北京华联集团联系到江寒青时,她已经在沙古堆村种了13年的有机樱桃。也正是从这年起,江寒青所种植的樱桃,成功走进了BHG在北京的16家门店。其中也包括SKP商场地下一层的精品超市。每斤348元的价格确实昂贵,却仍然供不应求。   江寒青谈及,高端超市对于园区樱桃的需求是一直不设上限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这里能持续提供最好的果品,商超就会一直为我们的大樱桃保留渠道。”   海淀玉巴达杏好的论颗卖   玉巴达杏是北京海淀区第一个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种,这个古老的杏树也最早尝到了甜头儿。   五月的杏园,玉巴达杏树枝繁叶茂,青杏挂满枝头。半个多月后,玉巴达杏将迎来成熟期,到时那些中意这口味道的市民将特意赶来逛逛园子,尝一尝新杏,这是懂行的老顾客每年少不了的仪式感。   八年前,海淀农科所组织玉巴达杏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为期半年多的准备中,海淀农科所所长郑禾和同事,一起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了解到玉巴达杏的分布、面积、品种等,将玉巴达杏的底数摸了个清楚。   郑禾表示,当时玉巴达杏的种植面积有4000多亩,不过,由于城市的变迁,大部分的种植户不再依靠种植为生,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还维持着果树的种植管理。不同于别的杏树品种,玉巴达杏不耐储不耐运,要想得到最佳口感,须得在树上长到九五成熟。2014年前,玉巴达杏一斤只能卖一两块钱,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后,让古老的玉巴达杏树种得到保护的同时,杏的品牌和价格也提了上来,一斤能卖到十块钱,走高端市场的玉巴达杏能卖到五十元一斤,最好的杏甚至能论颗卖。现在,玉巴达杏最远已经卖到了深圳。   郑禾向记者介绍,玉巴达杏申请到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对玉巴达杏“唯一性”的认定,也是“优质农产品”的象征,这张地方名片是对玉巴达杏品种特质、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   “密云水库鱼”将进行地标登记   据介绍,今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将通过转移支付资金的方式,继续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发展工作。其中的重点项目就是实施“3+4+1”工程,即围绕“平谷大桃”“昌平草莓”和“北京鸭”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围绕“大兴西瓜”“上方山香椿”“妙峰山玫瑰”和“通州大樱桃”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标准生产和品牌化建设项目,指导“密云水库鱼”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民中间,北京本土农产品,有一定消费群体和知名度,有的还有皇家贡品背景,这是全国其他地区农产品所没有的独特性。不过,保护发展地标农产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现阶段,就是先把这些北京农产品保护下来,让市民记忆中的老口味得以留存,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的扶持逐步发展产业,这是当下地标农产品的发展路径,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新京报   66 阅读   2022-08-10 13:07
  • 梁平:农业科技“空调房” 让作物清凉“度夏”

    盛夏时节,高温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挑战,在位于金带街道重庆数谷农场的“智能温室”里,农作物却能享受到适宜的生长温度,安然度夏,产量稳定。在植物灯光工场内,技术员在“智能温室”里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 重庆数谷农场由中国农科院参与设计建造,是运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引入国外先进的一体化灌溉技术、温室种植技术,建成的占地面积400亩的智慧农业园区。重庆数谷农场的荷兰·番茄工场内,工人在“智能温室”里给番茄修枝缠蔓。 高温天气,重庆数谷农场的湿帘降温设备、轴流风机“卖力”运作,高压迷雾系统洒下细密的水雾,这一系列操作为农作物营造出了一个“空调房”,将室内温度始终稳定在30℃左右。重庆数谷农场的荷兰·番茄工场内,技术员在调控物联网温室智控系统。 同时,农场内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有一个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工厂内空气以及土壤基质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一旦超过设定的数值,农场内的湿帘和风机就会自动运转控制温度,让各种农作物在“智能温室”里安然度夏。重庆数谷农场的荷兰·番茄工场内,通过一系列降温手段让工场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番茄长势喜人。

    上游新闻   77 阅读   2022-08-07 22:09
  • 餐饮业“烟火气”持续回归

     “刚走进商场就感觉人气回来了。”7月23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李佳和朋友约在朝阳大悦城聚餐,只见6—8层餐饮区人来人往,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转了一圈,几乎每家饭店门口都有人在等位。”   小程序提前下单,有序排队,等待取餐……在几家饮品店门口,顾客都排起了长队。“6月我们店的销售额环比增长61%,7月首周销售额较6月首周增长170%。截至目前,门店经营已全面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奈雪的茶朝阳大悦城店店长陈玲玲说。   今年5月,因疫情防控需要,北京餐饮企业暂停堂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现金流。苏帮袁朝阳大悦城店店长李文坡感慨:“在这期间收入减少,但员工工资、租金、供应商货款等都需要支付,非常担心现金流断裂。”   为帮助餐饮企业渡过难关,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密集出台。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出台若干政策,针对餐饮业提出了7项纾困扶持措施;5月国务院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部署对餐饮住宿等困难行业给予更大力度支持;近日,商务部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从6个方面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   “朝阳大悦城发挥央企责任,加快推进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租金减免落地。”北京朝阳大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税费减免、房租减免、金融扶持、社保延缴等一系列帮扶政策落地,给商场里的企业带来了实惠。”李文坡说。   “参与活动领卡券,进店就餐享优惠。”商场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着最新推出的消费促销活动。端午假期后,朝阳大悦城启动“马上堂食自由”满399返300活动;7月2日,“大悦消费季”活动拉开帷幕,联动场内近60家餐饮商户发放消费补贴,首个周末客流就比上周提升25%。   “门店无法堂食的时候,我们苦练内功,提升经营能力,大力发展外卖,重新对店员排班,保障外卖制作,做好消毒防护,联合各外卖平台启动无接触配送服务,让消费者放心消费。”陈玲玲说。还有商家在暂停堂食期间,开通了短视频平台直播,发力线上销售。随着北京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餐饮业“烟火气”正快速回归。   超八成餐饮老字号上线外卖服务,带动经营情况好转——   广州传统门店 探索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贺林平   “拿外卖了!”下午5点多,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湾路悦汇城4楼电梯口,外卖员刚放下电话,店员便从对面的新兴饭店(悦汇城店)走出来,将一份外卖快速交到外卖员手上。此时,在下面几层逛街购物的市民,也开始陆续向楼上的餐饮门店聚拢。   在悦汇城边走边看,各家店里,大的圆桌、小的方桌已经基本坐满了,顾客们一边喝着茶,一边悠闲地点菜、聊天,享受一天繁忙工作后的相聚。   在很多餐饮商家看来,如今的人气来之不易。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这栋大型商业体曾一度短暂关停,如今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商场的人气也有所恢复。   外卖、堂食并行不悖,在新兴饭店已习以为常。新兴饭店是一家“百年老字号”粤菜馆,转型线上销售,是饭店数字化负责人李嘉欣努力争取来的——4年前,她从一家跨国公司辞职后回来店里帮忙,第一件事就是推动老店上线外卖服务。“餐饮数字化已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方式,老字号也需要在‘云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悦汇城这家新店是去年5月开的,一年多遭遇了好几次周边散发疫情。李嘉欣坦言,这种持续反复的意外状况,确实影响了堂食经营和店内客流,“外卖成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渠道,让店内员工有工可开,一定程度上可以稳住他们的心理。”   主动转型加上疫情倒逼,新兴饭店旗下的3家门店都接入了美团外卖平台,老店还开拓了主营外卖的子品牌,整体外卖单量如今已占到店面营业额约20%。   最近,新兴饭店开始尝试在外卖平台上向消费者发放线下体验券,利用线上流量反哺堂食。据了解,在线上线下带动下,新兴饭店6月的营业额比5月增长8%,7月上半月与6月上半月相比增长27%,老店正从疫情影响中逐渐恢复。但是,营业额与以往生意好的月份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但如果不上线外卖服务,可能更困难。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广州已有超过八成餐饮老字号上线外卖服务,带动经营情况好转。老字号“陶陶居”成功走出广州,在北京、南京等地开起了线上和线下分店;老店“孖记士多”线上化之后,来店里吃饭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老品牌也需要具备新活力,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新的流量载体的出现,线上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和分销路径。目前,外卖已经成为餐饮数字化的重要渠道。

    人民日报   61 阅读   2022-07-30 20:03
  • 农业数字革命已进入新时代,当把握发展智慧农业机遇

    7月28日至30日,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智慧农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赵春江指出,属于农业的数字革命已经进入新时代,把握机遇,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将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赵春江在论坛上指出,截至2021年,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仍面临不少挑战。赵春江谈道,这其中包括资源利用率的问题,目前我国氮肥的有效利用率达40%左右,和发达国家的6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大国小农”的基本特点,也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及欧盟国家。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机械化率不高,都让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赵春江说,随着数字技术进入社会,属于农业的数字革命进入了新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机遇,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 那么,什么是适合我国发展智慧农业的战略和思路?这条路又该如何走呢?会上,赵春江表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当是通过计算技术提高人对农业整个生命系统的把控能力。第二,通过机械化技术,而且是高端的智能化机械化技术来实现“换人”。第三,是要想办法替代进口。“使我们的生产逐步走向智能化、服务化、网络化,这是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 赵春江谈道,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业,除了生物技术外,在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在实践中,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也体现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作为一个数字底盘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覆盖到了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 “对于中国,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很好。”赵春江回想起2012年,美国农业工程师生物工程学会前任主席Dr.Lalit Verma访问中国,当时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已经给他留下很深的感触。“十年后,特别是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后,对支持智慧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田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各地方政府开展大量的田间日活动,进行了新技术的展示和示范。”赵春江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驱动下,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有广阔前景,而统筹智慧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也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新京报   46 阅读   2022-07-30 19:30
  • 构建返乡农业电子商务创业平台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分为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其中最为核心的第三部分细化了十个方面,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包括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三个方面,可称为“近期任务”。另一类则包括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等七个方面,可称为“远期任务”。基于《纲要》的逻辑划分,依据技术接受理论及三元交互理论,以“近期任务”为基准,运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适配度、农业数字水平适配度、乡村网络文化水平适配度三个维度的政策变量来刻画乡村数据水平,并把它作为调节变量,以返乡农业电子商务创业意愿为因变量,电子商务有用性和电子商务获利感知为自变量构建模型。自2019年实施以来,促进了返乡农业电子商务创业。调查表明,《纲要》中的数字基础建设政策落实效果较好,75%的乡镇有免费宽带入网,网络信号强,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从业者的需求。   研究团队两年来走访了安徽省3个乡镇、浙江省4个乡镇、黑龙江省3个乡镇,访谈典型村民和村干部80多人,生成访谈记录7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507份。调研发现,在《纲要》实施中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业数字化水平不足是返乡农业电子商务创业的核心问题。农业数字化水平适配度在获利感知和从事电子商务意愿之间呈现正向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农业数字化水平适配度越高,返乡农业电子商务创业的意愿就越强烈。但是,农村数字化水平的三个项目并不尽如人意。在满分为7分的情况下,农业基础水平为4.27分,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为4.24分,智慧特色农业仅为4.09分,是所有乡村数据水平项目中的最低分。第二,人才匮乏,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高。农村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对于电商经营方面的问题多靠外聘人才,村中无技术人才队伍。在调研的村庄中,只有12.5%的村庄有电商培训班,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免费开放项目得分仅为4.19分。有扶助农产品网上销售政策的乡镇只占20.2%。第三,用地亟须全局规划。多数村庄没有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小农户多是在自家院子里、村中空地上晒制农产品或者储存农产品,有些甚至在村中公共道路及健身小广场晒制农产品。这给村庄的管理、交通都来了较多不便。第四,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化相对不足。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农户缺乏一致目标,行动零散,没有形成产销一体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比较少,真正运营比较好的更是寥寥无几,集聚效应也不明显,基本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第五,物流管理不够规范。物流业务大多采取特许经营承包的形式。农产品具有易损性、季节性等特殊性,旺季期间,涨价、退仓、过期,运力不足等问题频频出现。农村大多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多数电商户认为在从事电子商务时,快递费用偏高,快递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就上述存在的一些不足,需要从农业与数字融合的手段、物流和文化三方面内容入手,搭建数字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及监管平台,实现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共享,这是农业数字化的基石。《纲要》明确应由国家农业部门牵头,地方各级农业部门提供动态数据,建立国家级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农业物流数字化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一环,也是当下落实《纲要》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地方政府应着重强调运用现代高科技实现农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吸引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投身物流行业,尽快建立全产业链的智慧物流。农业文化的传承是农业长足发展的基石,要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进行农业文化挖掘和推广,培育农村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和农村服务业的附加值,逐渐将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   从农业数字政策全过程进行完善。第一,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纲要》内容。虽然《纲要》明确提出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和推进农业数字转型,但都是指导性战略,需要镇、乡、村等下级政府部门制定适合本级特点的细化政策文件。比如,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较好的白牛村,可以针对农产品深加工的痛点部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农业细化条款精准制定。第二,明确主要领导的政策执行要求。定期组织镇、乡、村主要领导对《纲要》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纲要》对乡村发展的深远意义,提高政策认知力、协调力。第三,明确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政策评估重点关注实际政策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别。《纲要》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水平,带动内生的农业农村振兴。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方向,评估应以考核目标为导向。这就需要为主要领导建立细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如认知力指标、执行效能指标、实施满意度指标等。反馈机制也是必要的,每年的绩效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人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于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主要领导,要求他们分享经验,并及时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   政府制定专属的保障措施。第一,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农业普遍处于松散管理状态,每个农户管理自己家的土地,这样分散的管理模式很难提高农业的效率。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农户以土地、技术等多种方式参股,建立现代的农村集体企业。由集体企业运营全村的土地,整体规划农业产业链。第二,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创新是农业数字化长足发展的基石。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但农村普遍缺少人才,尤其是年轻且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集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方面,吸引人才到农村,为人才提供住房和优厚的薪资,可以给予人才股权激励。另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既可以是农业技术培训,也可以是农业管理培训,对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和农业数字技术的培训也至关重要。此外,集体用地也要规划。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基础水平,还需要较好的电子商务产业的支撑。这两部分都离不开土地的合理配置。耕地是农业的基础,但是乡村中的晾晒基地、仓储用地、电商办公建筑用地等也是不可缺少的。政府需要根据本级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合理规划各类用地,方能有效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第四,为农业融资提供便利,解决资金问题。农产品大都具有季节性特点,资金的需求和回款也具有季节性。在春种时节急需大量资金,而秋收季节又可以快速回笼大量资金。因此,地方政府应当鼓励银行等信贷机构,在春种时期为农村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农业信用贷款的银行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减税。地方政府也可以直接给予农业集体企业一定的农业补贴,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中国社会科学网   80 阅读   2022-07-20 12:55
  • 聚力夯实现代农业“压舱石”

    炎炎夏日,走进吴忠市各个现代化生态灌区,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系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综合应用,一支支水利专业合作社高效管理服务,一条条沟渠林路整齐划一,一处处沃野平畴丰收在望,绘就塞上乡村振兴新图景。 “过去大水漫灌,浇完一个大棚几乎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既浪费水资源又费时费力,现在通过水肥一体集约节约化高效节水设施项目,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八九个大棚。”高效节水灌溉增产增收带来的效率与效益,让利通区金积镇大庙桥村种植大户吴建斌感触颇深。 在利通区高闸镇马家湖村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田间自动化系统、控制与计量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滴灌、喷灌等综合配套技术,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之前的0.56提高到0.58。“项目总投资530.34万元,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均衡和公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月2日,高闸镇副镇长杨作义说,去年共节约用水20.8万立方米。 在红寺堡区百瑞源枸杞种植基地,铺设的PVC灌溉管道纵横相连,每根管道都铺到枸杞树根部,每个节点都安装着阀门开关,实现精准用水、精准控水。“我们种植的3000亩枸杞全部采用的是节水灌溉方式,与大水漫灌方式相比,每年每亩可节约200多方水。”该基地工作人员曾少峰说。 “发展节水灌溉后,每亩玉米和黄花菜增产100公斤以上,分别增收240元和400元左右。”盐池县花马池镇盈德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志说。目前盐池县相继建成了扬黄灌区、库井灌区、旱作补灌区三大高效节水灌溉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97%,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值。 近年来,吴忠市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加快用水权改革,深入推进灌区计量设施建设、灌区信息化建设和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建设,为宁夏用水权改革和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提供了示范引领。 利通区先后争取国家以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工程等为主的农村水利资金8亿元,对各镇“末梢神经”的中低产田进行深度改造,实行田、林路综合治理。 “我们加大县级财政配套力度,在太阳山镇巴庄子村设立高效节灌项目,亩均投资达到5000元,建设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建成全区高效节水灌溉典型示范项目,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受益群众680户2175人,彻底解决了该村‘靠天吃饭’、产业发展落后、土地收益低的问题。”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同心县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从西部灌区调剂东部乡镇水指标2000万立方米,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节水技术改造6项,全速加快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县建设。 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5.1万亩,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48.6%,占灌溉面积的98%。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1万亩,占全市灌溉总面积的69%。吴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农业工作逐步实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目标,为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动力加速器”。 “我们将农田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用水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推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压舱石’。”吴忠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3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5万亩。

    人民网   64 阅读   2022-07-06 12:28
  • 涂圣伟:在同步发展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任何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无法回避农业现代化问题。但是,一个国家具体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什么方式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往往由其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决定。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来推进现代化不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我国必须依靠“并联式”发展同步推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彼此依存、互为支撑。如果将工业化看作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过程,则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将工业化狭义理解为发展制造业,就容易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彼此分割而难以同步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提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客观地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使农业现代化受到一定影响,这是由当时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关系逐步调适,并朝着更加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同时改革效应不断扩展,乡镇企业成为生机蓬勃的经济新生力量,农村工业化由此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低成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工业化加快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要素循环、商品交换更加顺畅,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有效协同的局面加快形成。 当前,我国正在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农业现代化的势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断蓄积后,随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一个关键着力点是优化产业部门之间的要素配置,特别是将工业化理念以及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社会化服务等工业化成果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此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很大发展潜力,多功能性开发也有很大空间,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协同发展的有效结合点。通过加强融合主体培育、有效市场建设、基础服务体系构建,全面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城镇化相互协调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是一个普遍性的趋向。如果就此认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甚至认为城镇化会消灭农业农村,又或农业农村将越来越不重要,就难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谬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我国仍会有大量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这决定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荒芜的乡村、萎缩的农业为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通过简单地限制城镇化发展来实现,二者应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现实地看,如果依然延续传统城镇化模式,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不断汲取农业资源要素,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很难协调起来。为此,必须加快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高质量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具有更强的共生关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超小规模经营且面临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城镇化质量不能加快提升,农业人口无法有效转移、有序落户,就很难腾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空间,农业边际产出和收益就难以提高。同时,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保障,高质量的城镇化也很难推进。无论是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还是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三农”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都极为重要。 当前,促进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核心依然在优化人地关系,实现城乡人口流动与土地权益流转的高效匹配上。一方面,完善“人地挂钩”相关政策,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后顾之忧地进城落户,有序有效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此外,发挥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纽带的关键作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为城乡要素跨界配置、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主要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后才进入信息化阶段,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阶段就迎来信息化大发展,这为其赶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提供了重要动能。回望历史,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先引发工业体系的颠覆性变化和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巨大转换,然后再向农业农村领域传导、渗透。与此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距离,让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几乎同时、同步享受到技术进步红利。 从实践看,当前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千百年来我国传统农耕场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促进了农产品供需精准匹配。甚至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信息技术也展现出积极作用。反过来,农业发展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从两个层面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只有在促进农业实体要素变革的情况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释放出巨大生产力。为此,应加强数字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素养,促进农业资源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时间上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需要数字化生产关系与之匹配。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革新农业生产关系。比如,依托电商“反向定制”等塑造农业生产组织新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总体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世界范围内,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现代化。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才能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网   78 阅读   2022-07-05 12:39
  • 在同步发展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互为支撑。如果将工业化看作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过程,则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将工业化狭义理解为发展制造业,就容易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彼此分割而难以同步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提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客观地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使农业现代化受到一定影响,这是由当时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关系逐步调适,并朝着更加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同时改革效应不断扩展,乡镇企业成为生机蓬勃的经济新生力量,农村工业化由此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低成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工业化加快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要素循环、商品交换更加顺畅,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有效协同的局面加快形成。 当前,我国正在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农业现代化的势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断蓄积后,随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一个关键着力点是优化产业部门之间的要素配置,特别是将工业化理念以及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社会化服务等工业化成果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此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很大发展潜力,多功能性开发也有很大空间,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协同发展的有效结合点。通过加强融合主体培育、有效市场建设、基础服务体系构建,全面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城镇化相互协调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是一个普遍性的趋向。如果就此认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甚至认为城镇化会消灭农业农村,又或农业农村将越来越不重要,就难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谬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我国仍会有大量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这决定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荒芜的乡村、萎缩的农业为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通过简单地限制城镇化发展来实现,二者应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现实地看,如果依然延续传统城镇化模式,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不断汲取农业资源要素,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很难协调起来。为此,必须加快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高质量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具有更强的共生关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超小规模经营且面临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城镇化质量不能加快提升,农业人口无法有效转移、有序落户,就很难腾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空间,农业边际产出和收益就难以提高。同时,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保障,高质量的城镇化也很难推进。无论是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还是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三农”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都极为重要。 当前,促进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核心依然在优化人地关系,实现城乡人口流动与土地权益流转的高效匹配上。一方面,完善“人地挂钩”相关政策,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后顾之忧地进城落户,有序有效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此外,发挥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纽带的关键作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为城乡要素跨界配置、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主要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后才进入信息化阶段,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阶段就迎来信息化大发展,这为其赶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提供了重要动能。回望历史,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先引发工业体系的颠覆性变化和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巨大转换,然后再向农业农村领域传导、渗透。与此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距离,让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几乎同时、同步享受到技术进步红利。 从实践看,当前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千百年来我国传统农耕场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促进了农产品供需精准匹配。甚至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信息技术也展现出积极作用。反过来,农业发展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从两个层面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只有在促进农业实体要素变革的情况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释放出巨大生产力。为此,应加强数字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素养,促进农业资源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时间上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需要数字化生产关系与之匹配。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革新农业生产关系。比如,依托电商“反向定制”等塑造农业生产组织新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总体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世界范围内,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现代化。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才能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网   60 阅读   2022-07-05 12:23
  • 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延伸至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城乡协同实现现代化的一体化过程,外延拓展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有机系统。我们要立足特殊国情、具体农情和时代背景,回答好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怎么发展农业等一系列问题,找准着力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农村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突出短板。我国现有2亿多户农户,小农户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和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特征仍将是长期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动能不足,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这些仍然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短板问题。 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社会转型、消费升级等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出更高需求,但农业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尚未能同步调适,“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看,外部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给农业系统安全性和产业链韧性带来新挑战。传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方式面临挑战,供应链断链、结构性短缺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的重大隐患。如何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建立更稳定的、有韧性的、可抗冲击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以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为基本前提,以实现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有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安全保障力、产业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筑牢粮食安全基本盘,端稳中国人饭碗。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特色和底盘就是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心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统筹考量口粮、非口粮食物、饲料作物的供需结构关系,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有效调配关系。要坚持以我为主方针,深入推进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在耕地保护、加大投入、技术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探索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多源头、多渠道、多品种的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和供应体系。 推动“三链”协同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现产业振兴,关键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协同升级。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与乡村信息业深入发展,促进康养、休闲、电商等业态模式创新。提升创新链,将科技全方位深度植入产业链,加快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攻关,推动现代生物技术、设施装备、数字化技术等精准化应用与示范。完善利益链,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为此,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切入点,发挥其公共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赋予更多资源统筹的自主权,形成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加快推动城乡双向开放,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制度设计,破除限制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壁垒,促进城乡要素良性循环。 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产业链韧性是经济韧性的关键,决定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此,要搭建国家粮食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平台,遵循“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控制”的思路,全面构建“全产业链风险—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风险管控体系。同时,建立风险管控联动和共治响应机制,健全国家、省、市、县多级协同管控,各区域合作联动,多部门联合会商的粮食安全风险报告制度、风险研判机制和共治共享机制。

    经济日报   49 阅读   2022-07-05 12:22
  •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意义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这为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规模都居世界首位。从全球范围看,要实现涉及数亿农民的农业现代化,至今尚没有先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能够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基石,也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概念,既是推动传统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赶超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的过程。其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重要标志是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把农业现代化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当时人们把农业现代化主要理解为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展战略转型和体制转轨,农业现代化在建设实践中逐渐被赋予科技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融合化、绿色化、智能化等丰富内涵。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这一道路进行了具体化,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这一道路阐释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其科学内涵,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从中国国情农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道路。 一要把握“大国小农”特征。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目前,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其他均属于世界银行划定的“小农”范畴。这种小农户将会长期存在。将小农生产有效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走“大国小农”国情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二要把握基本制度特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三要把握发展阶段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任重而道远。深刻把握基本国情特征,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推进战略。这种战略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目标协调。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粮食消费量巨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又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发展,实现多目标的统筹协调。二是多主体协同。既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创新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政府、市场和农民协同互补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多路径并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大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推动农业向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融合化、工业化、社会化、绿色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四是多模式并存。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条件和特点千差万别,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形式,走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世界意义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农业现代化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即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规模化农业模式,以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农业模式,以及以法国、意大利等为代表的高值特色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尽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中国拥有数亿农民,“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立足自身国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和理论创新,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世界农业现代化理论。这一道路还将为世界农业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世界农业生产率增长,为加快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中的数据,2019年中国农业劳均增加值约为5609美元(含农林渔业,2015年美元价),比1991年增长了约4.87倍,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约1.80倍,中国所在的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增长了约3.25倍。这期间,若以世界平均水平为100,中国农业生产率相对水平由66.3%提升到139.0%左右;若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为100,中国农业生产率相对水平由67.2%提升到92.8%左右。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对世界农业生产率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大幅提升中国和世界的农业生产率,由此加快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中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早在2013年,中国就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口粮自给率近年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还要看到,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兴农,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减排固碳和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而利用率则不断提升。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农业绿色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有利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仍有5亿人左右,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总量规模大、所占比重高。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意味着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增收贡献率,由此将增进中国农民福祉,促进世界总体福祉水平的提升。

    经济日报   60 阅读   2022-07-05 12:22
  •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一年的生态价值馈赠,4000亿背后

    在北京这样一座超大城市中,农业还能发挥多大的价值?   上月出炉的《202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已接近4000亿元。   近4000亿元!这数字有点惊人。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近4000亿元的价值构成中,不仅有粮食果蔬水产等最直接的农产品的价值,还有生态与环境价值、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景观增值价值……这些间接价值几乎占到了总价值的90%。   也就是说,无论是市民寄情于乡村田野,体验采摘和农事活动;还是纵情于山水湖泊,在大自然中放松游憩,都是在享受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馈赠。   “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北京正在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上大步迈进。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将在这条路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京郊果品藏尖货   “西瓜当然要吃大兴庞各庄的,皮儿薄、味儿正、瓤儿甜,个头不大一次一个,我们家孩子特爱吃,到了夏天总催我买。”今年西瓜季,正赶上北京出现疫情,家住回龙观的刘先生加入了社区团购。“基本上是头一天群里开团,第二天就能送到社区,比市面上的瓜更脆更熟,一吃就特别新鲜。”刘先生说。   负责回龙观数十个社区团购的团长于俪平介绍,每年夏天,庞各庄西瓜都是社区团购的明星品种。“目前4.5元一斤,主推‘L600’‘超越梦想’等品种,别看比外地的瓜稍贵点,可架不住大家认这品牌啊。”于俪平说,有的订购量大的社区1天就能卖上千斤。   庞各庄的西瓜是北京有名儿的特色农产品。与之齐名的还有平谷大桃、昌平草莓、门头沟京白梨、通州大樱桃、房山磨盘柿等等。   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市场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品佳果,怎么本地水果还如此受欢迎?   “头一个,咱们北京有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拥有涉农科研院所24所、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聚集了约50%的农业领域两院院士,以及专业育种人员1000多人、农业科技人员近2万人,全国三分之一的种业科研“国家队”都在北京。现代农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大量优新品种试验示范,让市民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全国乃至世界的尖货农产品。   就拿西瓜来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许勇被称作“西瓜大王”,他不仅参与培育了“京欣”系列西瓜育种,还研究绘制了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图谱,加速了京郊西瓜品种换代升级。   十多年前才兴起的昌平草莓,背后也是科技力量的强有力支撑。近些年昌平引进培育了“红颜”“章姬”“隋珠”“白雪公主”等优新品种丰富市场,相比丹东草莓等规模产地,其采摘成熟度更高,普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让安全品质更有保证。   再一个,就是别处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京郊的菜园子、果园子,果菜现摘现卖,市民买来现做现吃,因为减少了中间的长途运输、层层中转,保持了新鲜的口感,因此广受市民欢迎。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阶段,京郊果园菜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疫情发生以后,社区团购逐渐火起来了。大家都想吃口新鲜的,但是为了安全又不想扎堆,所以选择了线上购买。京郊的果品因为离得近,供应也最稳定。”于俪平告诉记者,春季的时候,光昌平草莓平均一周就要卖出去将近700斤。   新品种迭代快,老品种也各有风采。近些年,考虑到市民口味的多元,市农业部门恢复了一批老果品、老口味蔬菜。像老北京青韭、核桃纹大白菜、鞭杆红胡萝卜、北京秋瓜、苹果青番茄、柿饼冬瓜、六叶茄、小国光、槟子、尜尜枣儿、“金把儿黄”梨等“小时候的味道”又重回市民餐桌果盘,留住老北京人心中的那股念想儿。   深山旷野“摘”星辰   都市农业滋养着广大市民的“胃”,同时也在涤荡着市民的“眼”和“肺”。   前段时间,家住海淀的市民卢巍带着7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驱车前往怀柔,参加一场“摘星星”的活动。   这是一次难忘的观星之旅:车出六环,窗外的风景从高楼林立逐渐变为青山秀水,孩子们难掩兴奋。在群山环绕的怀柔四渡河村“老木匠”民宿里,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精美的农家院落;怀沙河旁,望着漫山遍野的栗子树,孩子们发出了“哇!好美”的感叹;晚上9点,一行人爬上村后的小山,用刚刚组装好的望远镜观察起美丽的夜空……   作为母亲的卢巍很是感慨。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北京,但对北京周边毫无了解。“双减”政策推出后,孩子的课外活动时间更加充足,才决定带着去郊区走走、看看。“去这一趟,不仅看到了特别多的星星,还体验了民宿,认识了栗子树,孩子们收获特别多,也特别开心!”   如今,去郊外放松身心,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都市人群的刚需。   数据显示,北京人均GDP在2021年已超过2.8万美元,市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202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构成中,主要由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拉动的间接经济价值贡献1095.78亿元,占到了总价值的四分之一强。   围绕服务都市人群,京郊的部分土地,悄悄发起了一场“供给侧改革”——   昌平兴寿田野中出现了“玉米迷宫”;海淀、丰台,由彩色水稻、旱稻绘就的“稻田画”成为乡村新景点。油菜花田、板蓝根花田、薰衣草花海、向日葵花海、波斯菊花海、百日草花海、玫瑰花海……五彩缤纷的花田、花海,如油画颜料般泼洒在京郊大地上,塑造了独特的大地景观,成为市民假日出游、拍照露营的好去处。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朱莉介绍,北京现已连续15年发展景观农业,千余品种景观作物遍布京郊,实现三季有景、四季覆盖。景观农业从过去单纯的景观营造,逐步发展为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融合。市民来到京郊,不再单纯为了观光,而是将农事体验、科普学习、农耕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其中,在乡间寻找浓浓的乡愁。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对于市民来说,都市农业既有赏心的自然氛围,又有悦目的田园景观,既能驻足观看,又可亲身体验,加上健康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市民可以获得全面的‘丰收’,充分地享受。”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耕稼穑寄乡愁   乡愁是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柔软情丝,而农业正是慰藉心中这抹乡愁最好的良药。   很多上岁数的老北京人还记得,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城,田园景色随处可见,外城靠近城墙的地带有成片菜地,什刹海、后海和前海是一片“水乡”,有吃草的牛羊、啄食的鸡鸭,完全是一片乡间景致。作家余钊在《北京旧事》写道,“最初的城市,都是从农业文明的土壤中萌发出来的”“老北京确实是一座具有田园风光的古都”。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缕乡愁或许在农耕稼穑中才得以寄托。   在海淀区柳浪家园小区,搬迁上楼后的居民仍然每年在家门口耕种京西稻,收获后一起煮粥喝粥,享美味、寄乡情。原来,柳浪家园小区很多居民都是原“京西第一村”六郎庄村的居民,世世代代以种植京西稻为生,直至2000年最后一季稻收割结束种植。整村拆迁腾退后回迁至此,大家仍不忘过去的乡情民俗,不愿被高楼挡住邻里情、烟火气,选择在小区中保留半亩空地,恢复京西稻的种植。   “我打小就住在六郎庄,家里种的是响当当的京西稻。小时候,我总跟小伙伴在稻田里疯跑,一年年过去,我比稻子都高上两截嘞。想当年,咱京西稻田还是皇家园林的组成部分,那叫一个美。”回忆起京西稻昔日风光,居民刘晗的嘴角止不住上扬,“后来,我们搬进了新小区,为了怀念过去还特地在楼下开辟了一块稻田,再加上插秧节和秋收节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大伙也能时常去看看最喜爱的京西稻。”   除了农田,还有很多村庄将乡愁浓缩在村史馆内,通过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老票据留下故乡的影子。   在石景山现代嘉园社区,老古城村数百年的历史被封存进古城民俗博物馆内。包括“古城村”的老石碑、秉心圣会展、位于东井街口的“东井”以及它旁边养骆驼的马槽等等。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见了老物件都能回忆起与之相关的二三事。74岁的毕淑英说,“这里的一物一景,记录的都是过去的回忆,承载的是我们的乡愁。”   有的时候,乡愁不仅仅存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件当中,还寄托在传承多年的民俗文化当中。时至今日,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仍保留着立春时节在北京古观象台“鞭打春牛”的习俗,喜迎立春,祈福五谷丰登。每年正月十六,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依然保持“敛巧饭”习俗,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建村时起,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海淀区苏家坨地区“食粥度立夏”的习俗已百年有余,全村聚在一起尝粥欢聚,增进邻里感情……   可以说,占全市经济总量不到1%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挥着一个无可替代的功能:让乡愁有一片栖息之地。   文化活水润京城   农业文明曾是一座城市集体的乡愁记忆。   在首都北京,农业生产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早在先秦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古人称,有千株栗树之产者富比“千户侯”。元朝在北京建都后,农业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更是密不可分,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水利技术高度发展。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亲自试种推广京西稻。慈禧太后偏爱心里美萝卜,留下俗语“西红门的萝卜——叫城门”。   翻开北京地图,天坛与陶然亭之间有一处先农坛,这是我国祭祀等级最高的古代祭农场所,皇帝在这里亲耕种田,留下了人们熟悉的俗语“一亩三分地”;始建于1906年的北京动物园也与农业有关,是清朝末年为振兴农业、探索西方农业技术而设立的“农事试验场”,名曰“万牲园”。被封为“皇家贡米”的京西稻、朝阳黑庄户宫廷金鱼、密云御皇李子等,许多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蕴含了北京农业的文化与文明,是北京农业文化中的瑰宝。相比当今世界其他国际大都市,这样悠久的文脉和底蕴实属罕见和珍贵。   进入工业化时代,农业总产值在北京市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不再需要农业。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北京的农业发展到今天,不仅影响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还体现在城市中生活、生态的社会功能以及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农业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相反还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为严格保护农业发展,近年来本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等政策措施,全面建立“田长制”,严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为北京农业保留基本的发展空间。   城乡携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经连续4年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活动更是在北京遍地开花,“开镰节”“红叶节”“苹果节”“赶秋大会”等等新时代的庆丰收活动层出不穷。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仅是农民的节日,更是全社会的文化聚会,一项项活动将农业文化融入人们生活,为城市注入农业新的文化活水。   今日北京之所以令人向往,就是因为她既古老又现代的双重特色。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延续了传承至今的集体农耕记忆,又为超大城市的发展保留了农业文明的底色,让市民记得住乡愁,让城市留得住田野,让文化古今交融,历久弥新。   专家观点   守护城市发展的农业基石   北京农业发展机遇巨大、空间广阔、挑战严峻。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需要优先发展的重点是农业农村。可以说农业农村在北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是“压舱石”“战略后院”。   北京的农业是具有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农业,其关键要害在于处理好“都”与“城”“城”与“乡”的关系,处理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衔接,统筹好守住农业基本盘与城乡互补的协同,打造首都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宜居之都的生态保障,打造农民的家园和市民的乐园。北京承担着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重任,如果失去农业,北京势必会失去历史的风韵和底气,失去农业中人与作物朝夕相处的灵气和生态环境。   北京的都市型农业,既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农业,也要是现代农业的高地。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常规育种正在向智慧育种的新时代演进,传统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被深刻改变。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的中心,是汇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高地,有条件有能力建设好农业中关村,打造好农业“高精尖”,构筑好现代种业之都,培育为都市型农业科技高峰,支撑引领都市型农业向都市型智慧型农业跨越发展。

    北京日报   54 阅读   2022-07-04 12:32
  • “高学历”食品吃起来更“香”吗?

    近段时间,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高学历”食品备受关注。业内人士指出,疫情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功能食品,因此,消费者对这类“高学历”食品所具有的营养性、安全性更为放心。不过,“高学历”食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防不良商家对品牌的觊觎,另一方面也要在保证“学历品牌”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市场期待的营销策略。   今年如火如荼的“6·18”年中电商大促活动中,“高学历”食品收获众多关注,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热销产品。所谓“高学历”食品,即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食品。由于有“高学历”的加持,这类食品给人以“健康、安全、无添加”的印象,与当今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观念的追求不谋而合。   那么,这类食品真的物有所值吗?由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的食品会成为流行产品吗?   “高学历”食品小众但走俏   几年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由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的乳酸菌密封发酵的酸菜。当舆论还在讨论“高科技”酸菜与传统腌制酸菜谁更胜一筹时,农科院麦片、农业大学酸奶和蜂蜜、教授烧鸡等“高学历”产品已经纷纷推出,不少消费者表现出对该类产品的浓厚兴趣。   这些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高学历”食品由于其高学历背景的加持,往往给人以“健康、安全、无添加”的印象,与当今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观念的追求不谋而合。近年来,这些产品已经逐步走出科研圈和高校圈,俘获了相当一批支持者。   在今年的电商促销活动中,武汉市民李女士就早早加购了一款燕麦片。据李女士介绍,她经朋友推荐得知这款产品,麦片包装上印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制”等字样。此后,这款产品就成为李女士家中的常备食品,每逢促销活动都会多储备一些。   与此同时,豆瓣平台“高校研发食品鉴赏”小组已经有4500余名成员,持续推介高校自主研发食品;知乎问答中也有多项内容,详细介绍各“高学历”食品的出身与营销状况。   正如李女士所说,“高学历”食品突出体现的安全、健康与平价,让其越发受到关注。   另一方面,疫情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功能食品领域,并尝试在这些“高学历”食品中找到解决方案。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于明告诉记者:“从2019年以来,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普通民众的营养学方面的认知水平也在提升,消费者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所开发的食品所具有的营养性、安全性更为放心。即便受疫情影响,我们团队研制的黑小麦麦片的销量与两年前相比也增长了近20倍。”   从科研成果到销售产品   正是近年来的强烈关注,助推了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步加紧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尝试探索更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那么,从科研成果到销售产品的转化,又要经过哪些环节?   在投入市场之前,“高学历”食品往往已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经历过长时间的科学研究。据于明介绍,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对燕麦的课题研究始于1988年,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品种选育、栽培、育种、高产,再到最后的品质加工。于明说,“经过临床试验,燕麦的降糖降脂功效已经得到验证。”   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能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这款麦片。于是,这一研究成果被交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全资控股的一家企业开展市场化经营。   于明表示:“消费者不需要承担产品研发的前期投入,这些已经包含在科研经费里,消费者只需承担食品生产环节的设备折旧、人力、原料、动力等基础成本。同时,科研院所管理运营,产品的营销投入极少,也使得该麦片的定价有亲民优势。”   某餐饮公司北京市场负责人梁祖青表示,食品公司的市场营销投入占比较高,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占比相对更高,前期的营销投入更少。   “相对应的,食品公司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更精准。而前沿食品安全领域及研究新趋势,科研院所和高校就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但要耗费更大的精力用于成果转化。”梁祖青说。   脱胎于原西南农业大学(现为西南大学)魔芋团队的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大魔芋公司),在科研成果市场转化方面更具经验。2012年,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学校支持下,该公司成立后,便将西大魔芋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接受消费者检验。   西南大学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博士陈嘉认为,高校研发的食品前期有更多的基础研究积累,且该阶段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研究成熟后才会进入应用层面,这使其区别于一般食品公司研发的产品。   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些研发成功的“高学历”食品已走向市场,但也要承受来自市场的挑战。一方面,运营团队要提防不良商家对品牌的觊觎,以防衍生出“蹭牌”行为;另一方面,原有的科研团队要在保证“学历品牌”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市场期待的营销策略。   记者在一些电商销售平台发现,“某某大学食品旗舰店”“某农科院美食”“某燕麦旗舰店”等具有误导性的名称,实际是部分商家的“蹭牌”行为。当询问是否获得授权经营时,他们则用“官方运营店铺”“旗舰店厂家直营”的回复来回避。   在2012年西大魔芋公司成立之初,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秘书长蒋学宽就已加入。他介绍说,最近一段时间,他们也留意到有部分商家会打出“品质堪比西大魔芋”的宣传语。   “这种蹭品牌热度的行为尚可以接受,但使用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认为他们的产品使用了西大魔芋的技术,就需要诉诸法律。”蒋学宽说,西大魔芋公司在2013年就完成了品牌类商标注册,并坚持用法律来维护商标和核心技术专利。   然而,由于缺少市场化意识,于明及其团队在商标注册时还是遭遇过难题。于明说,“我们曾想将目前使用的商标经营范围扩大到果品类,后来发现早已被文化公司以多个相似名称抢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注册新商标用于其他类别食品的运作。”   另外,投入市场之后,新疆农科院所售的麦片也曾被消费者反馈“不够甜”“没有葡萄干”等内容。   对此,于明及其团队仍选择坚持原产品的研发初衷:“我们的研发初衷是给消费提供营养健康的产品,加糖或者添加其他改善口感的辅料和添加剂之后反而会变成消费者的代谢负担,农科院要对消费者的健康营养负责,对当地产业负责。”

    工人日报   78 阅读   2022-06-18 19:53
  • 2022年小麦丰收在即,后期管理及收割需注意

      据北京市苗情监测,今年小麦开花期为5月12日,较去年晚3天。亩穗数46万/亩,较去年增加2.7万穗/亩。再过10天左右各区将陆续开始收割小麦,为了保证丰产丰收,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特提出小麦收获建议如下。   目前,全市小麦仍处于灌浆高峰期,5月下旬以来气温高、大风多、持续无有效降水、干热风频发,气象条件不利于小麦正常灌浆,各区要毫不松懈抓好小麦灌浆期管理。一是浇好灌浆水,还未浇灌浆水的农户务必尽快浇好灌浆水,水量20~30方,以保证小麦正常灌浆,已浇一次灌浆水但墒情仍较差、明显缺水的麦田,可以酌情再次补水20方左右,浇水要避开大风天气,以免造成倒伏。二是多次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或抗逆剂,以减轻干热风为害,延长旗叶功能期,提高粒重。若仍有病虫害发生,可增加杀虫剂、杀菌剂,再次“一喷三防”。三是做好繁种田去杂保纯工作。灌浆期是小麦繁种田去杂保纯的关键时期,要高度重视小麦繁种质量,尽快组织人员去杂、去劣,要整株连根拔除杂株、劣株、病株,彻底带出繁种地块。并请种子管理部门进行田间纯度合格性鉴定验收,依法依规科学生产小麦良种,确保今年秋播用种量及麦田整齐度,为来年小麦稳产丰产奠定基础。   预计本年度北京小麦收获时间与常年相当,在6月12~26日,高峰期在6月20日左右。据北京市气候中心预报,今年夏收期间降雨天气较多,对小麦收获和晾晒会造成较大影响。初步预报为:6月4 日、7~8日有小雨, 13~14 日、17~18日有中雨,20 日前后有高温天气过程,最高气温可能达到 35℃以上。各区要高度重视夏收工作,立足抢收,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保证小麦收获在适收期。   做好夏收农机准备工作。“三夏”期间农事忙、农时紧,机手和农机具是顺利完成三夏各项工作的保证,各区要高度重视,做好应急预案,积极落实。一是提前协调小麦收割机,做好农机跨区作业指导服务工作,保障夏收期间农机具数量充足、配套齐全。二是培训农机手,扎实掌握农机具的科学使用及检修,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三夏”农机作业顺利进行。三是组织对农机具检查、修理、调试,避免农机带病工作,保障农机运行正常,最大限度减少机械故障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落实好机械化收获技术。一是选择正确机收行走路线,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转或梭形收割方法。二是根据收割机要求喂入量及田间密度、植株高度、产量高低、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三是在负荷允许的情况下,满幅或接近满幅割台收割。四是调整拨禾轮的转速,一般到收割机前进速度的1.1~1.2倍,不宜过高。五是正确调整脱粒滚筒的转速、脱粒间隙和导流板角度的大小,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和破碎。六是收割倒伏小麦时,适当降低割茬,将拨禾轮适当前移,拨禾弹齿后倾15度-30度,增强扶禾作用。七是收割过熟小麦,要降低收割机作业速度,调整清选筛开度,最好在早晨或者傍晚收割。八是小麦籽种收获前及收获不同品种前均要清扫干净收割机,防止机械混杂。   做好运输、晾晒、贮藏及销售工作。受疫情影响,今年运输车辆及销售商流通可能存在不畅的情况,农户尤其是大户要早谋划、早动手,做好小麦收获后的运输、晾晒、贮藏及销售工作。一是没有晾晒场院及贮藏条件的农户,要提前联系收购商,落实运输车辆,争取收获后及时销售,避免霉变损失。二是有晒场和贮藏条件的农户,要提前准备好运送车辆,清理好晒场、贮藏库,收获后及时晾晒,遇雨要及时苫盖、排水,避免霉烂,待水分降至12.5%的安全水分时立即入库;有烘干塔或烘干炕的农户要按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干燥,避免操作不当造成损失。三是防止小麦籽种收获晾晒环节混杂。拉运小麦籽种的车辆装运前及更换运送品种前都要清扫干净车厢。不同品种晾晒间隔距离要在5米以上,水泥地晾晒厚度不小于4厘米,以免高温造成种子活力下降。清选时每个品种单独清选,防止人为混杂,清选合格的种子按商品种子要求包装贮存,确保种子质量。

    北京美丽乡村网站   89 阅读   2022-06-12 21:00
  • 今年天津市夏粮实现“三增”,总产量预计超过70万吨

      风吹麦田千重浪,机器声隆隆收获忙……昨天上午,天津市2022年“三夏”小麦机收开镰现场会在滨海新区小王庄镇陈寨庄村拉开帷幕。在陈寨庄村的金黄麦田里,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全市178万亩小麦开镰。今年全市夏粮生产实现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其中夏粮总产量预计超过70万吨,总体好于去年,有望再创新高。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多项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稳产增产总体要求,全力促进夏粮生产稳定发展。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护苗”“一喷三防”等田间管理,确保今年天津市夏粮喜获丰收。   目前,天津市小麦已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收获期,市农业农村委已备足4500台联合收割机,会同市交通运输部门落实跨区作业,实施联合收割机ETC免费通行政策,帮助农机手顺利转场,有序开展机收作业。市农业农村委还和中石油、中石化等密切对接,协调保障燃油供应,落实3%优惠政策;与气象部门积极对接,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按照计划,全市178万亩小麦争取在15天内完成收获任务,做到颗粒归仓。   在开镰机收现场,记者看到,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都参加了机收粮食减损擂台赛。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提前给农机手开展了培训,确保今年夏粮机收损失率低于1.5%。   陈寨庄村村民程红林告诉记者,他家有20多亩麦田,今年把麦田托管给天津旺达农机合作社,获得了好收成。根据现场收割情况看,亩产量比去年增产30%以上,每亩可纯赚400多元。   合作社负责人刘占兴介绍,为让农田提高产出率,产出优质高产粮,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他们开展了土地托管服务,由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同,承担全部种粮生产环节。这样一来,托管农田的农户可以专心外出打工。2021年,合作社承担了1.8万亩农田托管服务,农户和合作社实现“双赢”。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专业合作社接受小农户托管粮田后,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机械化生产,播种效率提高50%至60%,收割效率提高40%左右,亩产量提高了30%以上。今年,天津市全年将完成农业机械化生产托管面积31.08万亩,服务小农户1万户以上。

    天津日报   88 阅读   2022-06-12 20:58
  • 育好“河南种”,端稳“中国碗”

    2009年以来   河南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占5个   河南省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总产量的贡献率接近50%   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仲夏,中原大地平畴沃野,好一片丰收图景。   5月29日,信阳息县彭店乡大张庄村麦田里,数辆收割机一字排开,小麦实收测产正在进行。种粮大户柳学友抓起一把“新鲜”麦子,轻轻一捏,“水分含量正好”。   “亩产1200多斤!”听到测产结果后,柳学友藏不住笑意,“只要种子选得好,收成差不到哪儿去。”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南阳考察时殷殷嘱托: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好种子是我搞农业的最大底气。”种了大半辈子地,柳学友认准一个理儿:好种子才出好粮食。“田里种了十来个品种,哪个产量高就推广哪个。”这些年,靠着不断更新优良品种,柳学友尝到了种地的甜头。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基础环节,也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在和柳学友交流中,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组成了小麦的产量结构,而能直接影响这些因素的唯一客观物质条件,就是种子。”   当前,全省小麦8500万亩,种植面积几近天花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路径在提高单产,良种贡献,功不可没。   多年来,综合省情农情,河南省小麦育种专家通过品种改良,增强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对不良土壤、气候条件、水利条件的适应性,以提高豫南、豫西等地的中低产田产量。早熟、抗逆性强的郑麦113,让豫南稻茬小麦产量迈上新台阶;以洛旱22为代表的抗旱耐热小麦品种,促进豫西旱地小麦产量稳步增长……   “河南种”端稳“中国碗”。从2012年到2021年,河南小麦亩产由392.9公斤增至445.5公斤,增幅为13.4%。“10年间,小麦平均亩产提高了52.6公斤。”雷振生说,“每一斤的增加都来之不易,饱含着几代育种人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人们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无论是种粮大户,还是育种专家,对种子的认识,开始向“质”“量”兼备转变。   几年前,柳学友发现面粉加工企业“口味”越来越刁,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旺盛。“‘弱筋’适合做蛋糕、饼干,‘强筋’可以用来做面包,市场需要啥品种,我就种啥。”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柳学友敏锐地进行品种调整。   依靠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息县是河南省最适宜种植弱筋小麦的地区之一。借助天然优势,抓住市场机遇,柳学友今年种植的郑麦113等数千亩弱筋麦,早早被加工企业以每斤高出市场价两毛左右的价格订购,“专种专收、专储专用,销路不愁”。   “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从2015年开始,河南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优质小麦品种,实施订单种植模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短短几年,豫北“强筋”茁壮,豫南“弱筋”遍地,县域“明星”品种越叫越响。2021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提质增效,看似矛盾的产量与质量,科技创新和品种培育让二者“兼得”。   最初,育种靠的是“一把尺子一杆秤”,如今,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培育多类型小麦品种。雷振生深有感触:“从追求高产转为高产优质并重,正努力实现从单一抗锈、丰产育种到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综合育种的转变。”   中国种,河南芯。2009年以来,河南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占5个。好怀念省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总产量的贡献率接近50%,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成立,致力于打造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赋能农业强省建设;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为推进种业发展、确保粮食稳产提供法律支撑……种业振兴,正在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粒好种子种进地,一大捧优质麦长出来。”站在田间,望着数不清的麦粒倾泻而出,丰收在握的柳学友期待着,越来越多的金种子“长”出富足好日子。

    河南日报   74 阅读   2022-06-06 22:58
  • 动辄数百上千元,粽子为何总被“奢侈品化”?

    临近端午节,粽子销售进入高峰期。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大力整治粽子市场的过度包装与“奢侈品化”。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一些五星级酒店、电商平台销售的粽子,经过豪华包装价格超千元,海鲜、红酒、茶叶等高档礼品成为礼盒搭售标配。有销售人员坦言,高价粽子礼盒大多用于“打点关系”。   “粽子里的爱马仕” 鲍鱼、燕窝、红酒、香烟成“主角”   记者调查发现,“高端”“订制”是高价礼盒的重要卖点。不少高价粽子宣传语直截了当——“送客户领导有面子”。鲍鱼、龙虾、海参、松露、人参统统塞进礼盒。   河南郑州金水区一家茶行在端午节前推出一款售价813元的粽子礼盒,其中包含“黑松露云腿粽”“佛跳墙粽”“阿胶粽”“黑精粽”等4个品种的粽子,还搭配了一饼白茶和一个高档瓷盘。   门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款产品被称为“粽子里的爱马仕”,自上架后就十分畅销,如今店里已经没货了,如果想要得先预付全款,从其他门店调货。   北京一家酒店推出了一款端午香粽礼盒,内含三个粽子,售价568元。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粽子礼盒的包装以某个系列珠宝为设计灵感,体现高档奢华,门店预售的2000个礼盒一周时间内已全部卖完。   还有豪华礼盒夹带高价礼品。山西太原一家五星级酒店推出的端午礼盒,用8个粽子搭配一瓶红酒,售价498元,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礼盒中红酒的单独售价大约为280元,超过整个礼盒价格的一半。   电商平台上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在一家网店里,记者看到一款售价3288元的粽子礼盒中配有6小罐茶叶。客服向记者介绍说,他们选用的是特级名茶,市场价格不菲。   豪华外包装是高价粽子的另一卖点。记者了解到,一些商家会为顾客定制粽子礼盒,有纸质的、竹木的、皮革的,还有实木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知情人士表示,个别粽子礼盒甚至被设计成泥金彩漆等工艺品样式,“每年花在礼盒上的钱比粽子还多”。   送高价礼盒多为“找人办事”   高价粽子谁在买、谁在吃?   多位酒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豪华粽子礼盒大多用来送礼。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粽子只是个幌子,真正要找人办事还要根据其喜好赠送烟酒茶等“附加礼”。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酒店近日推出了一套售价1288元的端午礼篮,除了一盒粽子外,还装有茶具、进口红酒、女儿红花雕酒等礼品。工作人员说,这款高档礼篮销量不错,“个人买得较少,主要买家是公司,为了送长期合作的客户、关系人”。   “虽然端午节不像春节或中秋节那么隆重,但走动走动还是必要的。”工程承包商李响(化名)告诉记者,每年端午节他都要给“对接”的办事人送粽子,主要是为了维系关系。“粽子礼盒档次不能太低,最少也得四五百元,光这一笔开销算下来就得七八千块钱。”   知情人士透露,送粽子只是“最基本的”,如果想找人办事或“打通关系”,除了粽子礼盒之外,还要搭配“附加礼”,如烟酒茶等,有时甚至会直接送卡。   为了规避“反四风”打击,节日送礼也变得更加隐蔽。李响说,“相比起粽子,‘附加礼’更加贵重,有时为了不显得那么扎眼,会用箱子把礼品装起来,粽子放在上面,‘附加礼’藏在下面。”   太原市一家海鲜酒楼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在选购粽子的同时还可以搭配售价数千元的海参、燕窝等礼品,如果觉得东西太多不方便,可以用酒楼的充值消费卡替代。“充五千元、一万元都可以,既能吃饭使用,也能购买店内礼品和海鲜。购卡人的身份信息可以隐去,这样对购买者和使用者都安全。”这位销售人员说。   呼唤粽子回归“本味” 制止不正之风   近期,随着节日临近,多地发布廉政警示提醒党员干部,端午节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节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容易蔓延,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干群关系。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以粽子为名行送礼之实的歪风应坚决制止,不断净化社会环境,让传统文化的载体——粽子回归“本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红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高价粽子在一定程度上使端午文化变了味,过度包装、华而不实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端午节送礼变得更加隐秘化、多样化,应当予以警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对粽子等商品过度包装、混装高价值商品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限制,将于今年8月15日起实施。专家表示,目前市场上豪华粽子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新标准正式实施前,更应加强监督管理,纠正不良风气。

    新华网   70 阅读   2022-06-04 16:59
  • 农业农村部:2022年再支持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5月3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于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起,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共支持634个产品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面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持续发展,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将对支持产品全面推进“六个一”建设标准。 一是培优一个区域特色品种。坚持种质保护与品种培优相结合,建设区域特色品种保存和繁育基地,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品种供种能力。二是建设一个核心生产基地。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建设和提升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三是建立一套品质指标。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品质监测鉴定,构建产品特征品质指标体系,开展品质评价,推动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推动产品特色化。四是集成一套全产业链标准。以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结合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标准综合体,加快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五是叫响一个区域特色品牌。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的区域品牌。六是建立一套质量管控机制。建立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和信用档案,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生产日志,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 《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县级实施、省级考评、部门指导”的工作机制。要强化实施管理,加强工作部署和统筹实施,做好检查指导、信息公开、绩效评价和组织验收。要以保护工程为契机,加快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每个实施产品要总结凝炼发展模式,在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树立标牌,广泛宣传保护工程的实施成效和经验做法,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典型。

    中国农网   55 阅读   2022-06-04 15:38
  • 铜梁建设美丽乡村,乐享幸福生活

      核心提示   “红砖白墙好风光,车水马龙人熙攘,家家户户心欢畅,奔小康;柏油公路通到村,入户道路户户通,玫瑰花开人气旺,真的好……”   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村民们自编自唱的“三句半”《夸夸咱们西来村》在当地广为流传,其唱出了美丽乡村的时代巨变,也唱出了农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铜梁区住房城乡建委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品质持续提升,广袤乡村处处是景,场镇面貌焕然一新。龙乡大地上,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村镇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农房提品质 从“住有所居”到“住得宜居”   “没想到我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去年年底,74岁的太平镇垣楼村村民王富清搬进了新家,院落、厨卫、家电一应俱全。此前,他一直居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里,房屋因年久失修,漏风漏雨是常事。   2020年以来,铜梁自筹资金1.2亿元,对全区33718户一般户危房按照“拆、改、堵、复”四种方式实施分类处置,实现了全覆盖,让农村困难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去年,铜梁区住房城乡建委坚持按照“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标准,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C、D级危房改造171户,实现了“动态清零”。   这仅仅是铜梁提升农房品质的第一步。   当前,铜梁正在以开展全市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为契机,通过深入开展设计下乡服务、大力推广农房标准图集、强化农房施工技术指导、开展宜居农房建设试点等方式,着力提升农房设计建设水平和居住功能,推动实现“现代建筑本土化、居住条件人性化”。   去年,铜梁常态开展“三师一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设计下乡工作,组建了官海绪设计下乡工作室,储备了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等专业人才,他们先后到平滩镇、二坪镇、水口镇、大庙镇、少云镇指导农房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编制完成《铜梁区乡村振兴示范片人居环境整治导则》。   按照计划,铜梁每年还将继续编制农村住房标准图集,引导农村群众建房向注重完善功能转变、向注重安全转变;同时,开展装配式住房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结构安全、功能现代、绿色环保、风貌乡土”的装配式宜居农房。   村容提颜值 美好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黛瓦白墙的农居、花草成趣的院落、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今春,围龙镇龙湖村依托千亩桃花,举办了首届“春画桥亭湖·人醉桃花里”赏花季,同时也向众多游客展示了村容村貌的美丽蝶变。   近年来,铜梁区住房城乡建委按照完成“五沿”区域2万户农户“六改”的目标要求,持续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其中,“五沿”包括沿城区周边、沿旅游景区周边、沿国(省、县)道公路两边、沿高速公路两旁、沿区域河流两岸等范围;“六改”包括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棚、改院。   去年完成了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的编写,集中力量对淮远示范片、安居示范片、西郊宜机化改造示范片等区域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其中重点包含了1064户的旧房风貌整治。   同时,通过基础设施补短板、环境整治加强度等方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铜梁农村公路社社通达率、农户饮水安全率、村卫生室标准化率、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100%。   铜梁还通过创新探索积分制、正向逆向奖惩机制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建立美好村容村貌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机制,努力创造美好环境,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下一步,铜梁将坚持通过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农民主体、试点先行的方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村庄建设现代化。   其中,将以供水入户、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洁化、用能革新等为主要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向农村延伸覆盖,全面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目前,铜梁已确定将围龙镇桥亭湖作为市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之一进行建设打造。   场镇提能级 3年投入3亿元集中“补短板”   河道两岸绿草茵茵、鸟语花香,2公里的沿河步道备受居民喜爱;通过实施场镇管网维修、弱电下地、店招店牌规范、停车位规范等,公路两旁变得干净、有序、整洁;重要节点的花草、小品点缀,让场镇形象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平滩镇的变化,正是铜梁提升场镇能级的一个缩影。   “场镇,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实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铜梁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接续过去多年来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果,未来铜梁将加大在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今年,铜梁正式印发场镇基础设施功能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计划3年投入3亿元左右,全面改善场镇面貌、提升场镇能级。期间,计划每年启动5个-9个场镇整体性建设,其他场镇开展补齐功能短板分年度建设。   铜梁将率先投入超过1亿元,实施旧县街道、少云镇、侣俸镇等9个场镇的整体改造,其中重点包括完善停车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提升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及市政设施管护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等。   与此同时,铜梁将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实施场镇分类规划,支持安居、平滩等重点镇组团式发展,推动一般镇串珠式发展,打造综合服务型、工业发展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目前,铜梁区大庙镇成功入列重庆“美丽宜居示范乡镇”,每年将获得市级财政资金的专项补助。未来,该镇将以“一深化三提升”(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场镇功能、提升场镇品质、提升管理水平)为提质路径,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川渝毗邻地区的窗口、城镇环境提升的样板。   链接>>>   强化监督保障 护航乡村建设   近年来,铜梁区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沉美丽村镇建设一线,重点监督民生实事,着力纠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护航村镇建设贡献纪检监察力量。   铜梁区纪委监委派驻区住房城乡建委纪检监察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查看施工进度、与农户交心谈心等方式,详细了解农房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推进情况,积极化解群众矛盾,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以查促改,督促第一时间纠正落实、补齐短板。   通过与区住房城乡建委、镇村干部谈心谈话,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相关廉政风险点予以监督提醒,及时发现美丽村镇建设工作中的难点、痛点,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切实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助力美丽村镇建设。

    重庆日报   72 阅读   2022-05-28 21:41
  • 河北小麦生产:小满麦渐黄,丰收喜在望

      有底气   冬小麦长势超过预期   5月21日,小满。   上午9时,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一片麦田里,种粮大户刘召斌正指挥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收割前的最后一次一喷多效作业。   望着眼前一片片根粗苗壮、穗大粒满的小麦,刘召斌难掩内心喜悦:“去年受秋汛影响,麦子种得特别晚,所以一直担心产量,没想到今年长势这么好。现在是灌浆中后期,最后打一遍杀菌杀虫和营养的药,可以促进灌浆,明显改善颗粒容重。”   “小麦产量主要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指标决定。理论上来说,这三个指标越大,小麦亩产越高。”刘召斌边说边掐下一株麦穗,“今年亩穗数达到了五十二三万,比去年还多两万多,穗粒数也达到了往年水平。你看这麦粒,灌浆饱满,干叶少,秸秆也非常有弹性。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丰收没问题!”   刘召斌表示,目前的小麦长势,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   “我这片冬小麦去年10月底才全部播完。种得晚,出苗就晚,返青后苗也比较弱。当时想着能尽量少减产就不错了,真没敢想丰收的事儿。”刘召斌说。   冬小麦苗情从差到好的背后,是“人努力”和“天帮忙”的共同结果。   藁城区农技中心副主任李建波告诉记者,2月7日春节假期后第一天,藁城农技人员就分赴田间地头开展了大面积的越冬期苗情墒情调查。“通过一块田一块田取样调查我们发现,得益于暖冬和充足的雨水,小麦叶片带绿越冬面积大,茎蘖比冬前明显粗壮,苗情转化好于预期。这对小麦返青后的促弱转壮非常有利。”   在各地农情调查基础上,河北省农业部门实施了“科技壮苗”行动,动员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因地因苗施策,并制订了针对不同类型麦田的管理措施:对一类麦田,以控为主、促控结合,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对二类麦田,在小麦就要起身期时进行肥水管理,巩固冬前分蘖和促进春季分蘖生长;对苗情较差的三类麦田,“早划锄、早追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就目前的长势来看,我承包的这900多亩地,亩产应该能到1100多斤,完全有希望赶上甚至超过往常年产量。”刘召斌信心满满。   “5月中下旬以来,河北省各级农业部门在主要种麦区组织了一次以喷施叶面肥为主的一喷多防,主要是起到延长叶面的生理功能、增加灌浆速度、提高粒重的作用。”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种植业处处长李联习介绍,“整体来看,今年河北省小麦已经搭起丰收架子,长势良好,远超预期。在后期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可以说丰收在望。”   稳面积   千方百计抢收抢种   在李联习看来,今年的粮食丰收,离不开去年秋收秋种期间河北省农业部门为稳定冬小麦面积作出的努力。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稳定播种面积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去年河北省保障冬小麦播种面积的一系列措施,为河北省今年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李联习表示。   直到现在,许多种粮户仍对去年秋收期间的“遭遇”印象深刻。   “那时候,我承包的20多亩玉米地进了水,机械进不去,只能手割肩扛。幸亏村里及时找来了‘帮扶队’帮忙,忙活了6天6夜,真的是‘虎口夺粮’。”   5月20日,邯郸大名县铺上镇后磨庄村的一处麦田里,望着籽粒渐满的小麦,村民李好鹏向记者说起了去年秋收时的情景。   “收玉米费劲,种麦子更难。地一直都不干,冬小麦比往年晚种了一个月左右,要不是县里的农技专家及时指导秋播,这茬麦子我真没信心种下去。”李好鹏说。   李好鹏的经历在河北省小麦种植户中并非个例。   李联习介绍,去年秋季以来,河北省降水异常偏多。10月上中旬是河北省小麦适播期,冀中南主要种麦区却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约2500万亩小麦晚播。   “为了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行包县、包乡、包村责任制,指导农民群众抢收抢种。此外,还通过政策明白纸、微信公众号、手机短视频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播种。”李联习表示。   在农业部门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到去年11月13日,我省完成小麦播种面积3256.8万亩,达到计划播种面积的98.5%。但因部分地区积水过于严重,与2021年我省计划小麦播种面积比较,仍有100多万亩缺口。   “我们合作社流转了几千亩土地,大部分冬小麦虽然晚播,在11月中旬以前也种上了。但有300亩地由于雨水太大、地里太潮,到11月中旬还没种。”泊头市寺门村镇利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猛告诉记者。   “种麦子这么多年,从来没播种这么晚。当时心里也没底,心想就算能出苗,产量恐怕也难保证,可能还得赔钱,那还种它干什么呢?”万般无奈的张猛,甚至一度想将这300亩地撂荒。   面对这种情况,2021年11月15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切实抓好窗口期冬小麦播种的紧急通知》。根据《通知》,我省统筹使用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对抓住最后窗口期播种的冬小麦,每亩给予150元补助。   真金白银的补助,让包括张猛在内的许多种粮户心里有了底。据统计,11月15日后,我省又抢种小麦近100万亩,202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350.8万亩。   增效益   让种粮农民多得利   “5月13日我们到湖北收小麦时,新麦开秤价是1.46元/斤。我干粮食贸易30多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价。”5月19日,柏乡县金谷源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清谈起今年的麦价时,用了“天价”一词来形容。   “去年湖北新麦开秤价是1.17元/斤,一般来说,咱们河北的新麦比湖北每斤要贵5分钱。我估计,今年河北的新麦每斤能超过1.5元。”常清分析。   有农业专家认为,今年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是国际小麦价格持续高位波动传导所致。“今年全球小麦价格涨幅超过60%,国内小麦价格跟涨明显。站在保护农民积极性和让农民多得利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好消息。”   如此好的小麦行情,让从去年秋播一直忙碌到现在的刘召斌十分期待。“我这几百亩麦子,种的全是优质强筋麦——藁优2018。它主要用于制作面包、拉面、饺子等对面粉筋力要求高的食品,因此从来不愁卖,每斤比普通小麦还要贵1毛钱左右。”   “今年麦子行情这么好,强筋麦没准能卖到1.6元/斤。虽然由于晚播和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种麦成本上升,每亩纯收益预计也比往年高!”刘召斌说。   和刘召斌一样对今年小麦收成满怀期待的,还有石家庄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军海。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3000多亩彩色小麦,主要是紫优5号和紫优11号。和普通小麦不同,我们的彩色小麦是在富硒土地上种植的,由于富含花青素,麦粒天生是紫色的。每斤能卖到2.5元以上,价格是普通小麦的2倍。”赵军海说。   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延伸产业链条,合作社还建成了石磨自动加工车间,9套石磨每小时生产20斤紫麦全麦粉,低速低温加工,保证营养的同时还能留住小麦的原香味。   “由于口感好、营养丰富,紫麦全麦粉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每斤面粉能卖到8块钱,附加值大大提高。”赵军海介绍。   农民多得利、有盼头,粮食丰收才有基础、有保障。根据财政部消息,近日中央财政将再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而且,今年我省农业部门也将大力实行龙头培育行动,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将脱贫产业项目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施帮扶助力行动,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系列活动,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赵红梅 )   ■链接   如何分辨小麦成熟各个阶段   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整个生长过程可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   其中,小麦成熟期通常又被分为三个阶段,即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受淀粉、水分等变化所影响,这三个阶段的小麦“千粒重”不尽相同,在不同时期收获,其产量高低也大不相同。   目前,距我省南部小麦开镰已不足半月。如何及时准确分辨小麦成熟的各个阶段呢?   乳熟期阶段,是小麦中淀粉开始沉积的时间。这一阶段,麦粒水分逐渐下降,干物质增加加快,是小麦后期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麦粒由绿变黄,并有了明显的光泽。小麦的秸秆和叶子,也由绿色向黄绿色逐渐转变。   蜡熟初期,小麦叶片黄而未干,籽粒呈浅黄色而且无浆。蜡熟中期,小麦下部叶片干黄,茎干有弹性,籽粒彻底转为黄色,种子含水量25%—30%。蜡熟末期,小麦籽粒中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品质好、产量最高,生理也完全成熟,此时是人工收获的最佳季节。   农民检查小麦是否达到蜡熟末期,只要取出麦粒用手指一划,如果呈现出蜡状,就说明到了蜡熟末期。蜡熟末期一般比完熟期(麦粒完全变硬)早2至3天。   完熟期,小麦茎秆全部干枯,籽粒体积缩小,含水量降低,呈干硬状,用指甲挤压不易破碎。此时为机械收割最佳时期,易脱粒且不易破碎。完熟期过后,麦粒养分会倒流入秸秆,造成粒重下降,每亩产量减产可达30公斤到50公斤。如遇阴雨连绵,籽粒会生芽发霉,品质变差,损失更大。因此,掌握收获时机,适时抢收非常关键。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   ■相关   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加强小麦后期田管   目前,我省小麦正值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灾害性天气可能对小麦正常灌浆成熟和适期收获带来不利影响。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等相关专家进行科学研判,提出了应对天气变化、加强小麦后期田间管理的技术建议。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5月22日—6月10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左右,南部地区接近常年,其他地区较常年偏高0.5℃—1℃;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20%。   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求,麦区应密切关注低温阴雨寡照的天气过程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时评估小麦灌浆进程。同时,做好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干热风”预报预警,积极应对收获期降水等突发天气情况,为确保小麦后期管理到位、收获到仓提供技术支撑。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应以“增粒重、提品质、防倒伏、保丰收”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针对重点病害开展“一喷三防”。针对开花期遭遇降温降水的麦田,结合地块实际,开展以赤霉病、白粉病、锈病为重点的药剂防治,尤其是尚未进行“一喷三防”或防治后遇雨的麦田,重点进行二次“一喷三防”。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广泛宣传发动,组织进行田间调查,指导农民科学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剂,合理搭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一次喷施达到防病、治虫、防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粒重的目的,最大程度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   拔除禾本科恶性杂草。对去年秋季未开展杂草防治且禾本科恶性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组织进行人工拔除。应注意节节麦籽粒成熟比小麦早,且未达完熟期也可休眠后萌发。因此田间拔除的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一定带出地块再进行销毁,切忌剪断后直接散落在田间地头,为来年草害大发生埋下隐患。   加强天气预报观察,抓好防灾减灾抗逆。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针对发生频率高的“干热风”“逼熟雨”等灾害性天气,可在小麦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在“干热风”出现前3—5天灌水,调节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   推行小麦减损收获,适期高质量收获收储。推广小麦机械减损和绿色仓储技术,在小麦蜡熟末期,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收获,减少自然损失,确保颗粒归仓;提前做好小麦收割机的检修调整等准备工作,保证机具性能良好,减少机械损失;加强农机手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降低总损失率;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订单种植的小麦地块,收获时采取单收、单晾、单运、单储,进一步提高专用小麦品质水平。

    河北日报   66 阅读   2022-05-28 21:08
  • 四川将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面向6类人群: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种养大户   全省每年培育1000名,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区)培育10名“头雁”   5月24日,记者从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培训视频会上获悉,自2022年起,四川将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5000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省2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部署,近日,农业农村厅与财政厅联合印发《四川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头雁”项目面向6类人群,包括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种养大户等带头人。此外,还需符合政治过硬、年富力强(年龄在55周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从事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三年以上,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和一定规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长期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且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等条件。   培育对象将通过个人申请、县级申报、市级推荐、省级甄选、部级备案等严格的遴选程序产生。全省每年培育1000名,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区)培育10名“头雁”。   在培育方式上,四川省将选择优质高校作为培育机构,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4个一”培育模式,对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互助式培育。   培育对象将获得资金投入、产业扶持、激励保障、跟踪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支持。比如,“头雁”培育经费每人不超过2.5万元,将由财政和带头人个人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补助金额不超过2万元。此外,培育对象还将享受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并在评优创先、人才评价等工作中获得优先推荐、重点考虑,四川省还将推动完善面向“头雁”的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政策。   与传统的培育项目相比,“头雁”项目有何不同?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头雁”项目在培育对象、培育模式、实施方式上均有不同。   “选对人是首要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参加培育的人员不是那些实力很雄厚、发展很强劲的企业家,而是有些基础、有潜力、有带动意愿和想法,急需政府支持、需要扶上马送一程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头雁”项目不是简单的产业培训、主体培训和行业培训,培训内容将针对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及带头人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及实际需求进行量身定制。   “头雁”项目由省级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省上直接遴选实力强、服务好的优质高校作为培育机构。

    四川日报   60 阅读   2022-05-28 21:01
  • 河南省正式进入"三夏"时间

      5月22日,河南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河南省正式进入“三夏”时间。这次会议有哪些“干货”,记者进行了梳理。   “小麦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河南省气象部门预测,5月下旬河南省北中部可能出现干热风,6月初全省有降雨过程。各地要抓好小麦后期管理,做到“小麦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   目前,河南省豫南部分地市靠近山区地块已“开镰”收割,豫南大部即将进入收割期,豫北小麦还有10天左右生长时间。豫北、豫中要围绕防倒伏、防干热风,继续组织喷洒磷酸二氢钾,尤其是豫北地区能多喷一点是一点,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各地要强化气象预警预报,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渠道和发布方式,及时将气象信息提供给农民群众。针对“干热风”、“烂场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各地要提前制定防灾预案,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小麦收割线推进到哪里,检测服务就跟随到哪里   小麦从种到收240天,现在即将迎来收获季。河南省小麦机收率在99%左右,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农机将发挥关键作用。今年“三夏”期间,全省将投入农机400万台(套)以上,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左右。   前期,河南省已开展机具调试、机收减损、安全生产等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帮助合作社、农机大户尽快完成机具检修、保养和调试,确保以最佳状态投入作业。   疫情防控状态下,农机如何调度备受关注   “两码两证两优先”。各地要开设农机转运绿色通道,对持有“两码两证”(健康码绿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跨区作业证)的农机和转运车辆实行优先查验、优先放行。各地不得设卡拦截、限制通行,对核酸检测结果超过48小时的,由作业所在地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措施。   检测服务要紧跟小麦收割线。各地要配足核酸检测力量,在高速收费路口、交通要道、县域交界加油站等地设立固定核酸采样点,在乡村设立流动核酸采样点,为跨区作业人员、油料物资保障人员和农民群众提供免费及时的抗原加核酸检测服务。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调配40辆流动检测车,为机收、整地、播种等一线人员提供便捷灵活的检测服务,做到小麦收割线推进到哪里,检测服务就跟随到哪里。   不漏一块地,不漏一户人。各地要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必要时为无法返乡的农民和没有劳动力的困难家庭提供农机作业和抢收服务,特别是辖区有封控区的地方,要抓紧制定抢收措施,确保不漏一块地,不漏一户人。   各地要以村为单位,设立临时留观点,对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的作业人员,要立即暂停作业,临时留观。不能排除风险的,由乡镇卫生院派救护车运转至定点医院。要对跨区作业人员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一旦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就地管控,对承运农机装备的车辆驾驶人员实行同等管理。   做好夏粮收购种足种好秋粮   夏粮要收好,更要储好,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让老百姓200多天劳动成果物有所值。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粮食和储备部门已提前准备仓容530亿斤,河南省农发行已筹集500亿元信贷资金,做到“仓等粮、钱等粮、人等粮”。   要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入市收购。采取措施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多收粮多储粮,掌握尽可能多的粮源;河南省农发行已授信粮食企业275家,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好引领带动和主渠道作用;中储粮和地方储备企业要按照市场化方式做好储备轮换,结合市场形势把握好轮换时机、节奏,避免在粮源紧张时与市场“抢粮”,充分发挥吞吐调节作用,合理调控市场。   “夏抓粮,秋抓钱。”种足种好秋粮,不仅关乎河南省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更与老百姓的钱袋子息息相关。   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秋粮种植面积尽快落实到乡到村。要落实好一次性农资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推动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调动农民积极性,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   要调整优化结构。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县,要尽快与经营主体签订协议,把面积落实到地块,完成全省100万亩任务。今年油料紧张,要引导农民稳定花生面积,确保种植面积1900万亩以上,积极发展高油酸花生,推进规模化种植,实现优质优价;要抓好沿黄稻区优质粳稻发展,在豫南稻区积极发展再生稻生产、适当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提高综合效益。

    河南日报   58 阅读   2022-05-28 20:56
  • 天津10个涉农区启动建设惠民水站 每升直饮水售价0.1元

      为进一步提升天津市农村饮用水质量,让村民喝上低价清洁的饮用水,市农业农村委联合社会力量在10个涉农区启动建设惠民水站。   根据《惠民水站实施方案》,主管部门将为有需要的村庄免费安装一台大型惠民直饮水设备,该设备专用于对天津农村地区地下水进行反渗透过滤,过滤级数为8级,可为村民生产出高品质直饮水。该设备每小时过滤出水量可达0.5吨左右,使用寿命15年,每升直饮水售价0.1元,低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桶装水和瓶装水价格。为体现该项目的普惠性,主管部门还设立惠民水站公益基金,当各村水站使用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将按照一年实际用水费用总额的15%给村集体进行返补,增加村集体收入。

    天津日报   53 阅读   2022-05-28 20:46
  • 农业社会化服务:“谁来种地”的时代答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重要论断既尊重了大国小农这一我国长期面临的国情农情,又符合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一发展规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实现路径。 4月10日一大早,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伟奇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周伟奇就整装出发了。抢农时、抓春播,周伟奇从早忙到晚,农户托管给他种植的5000亩玉米要抓紧完成播种。村里的托管微信群的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哪家需要托管服务就在群里报一声,服务主体按照就近、集中连片的原则统一安排服务。农业生产环节的托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模式,它解决的不仅是“谁来种地”的问题,更解决了“怎样种好地”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像周伟奇这样的农业经理人需求越来越大。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应用到改造传统农业的变革中,给农业农村带来生机和活力,已经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 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这一重要论断既尊重了大国小农这一我国长期面临的国情农情,又符合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一发展规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实现路径。 “谁来种地”这个多年来盘旋在现代农业出路问题上的时代之问,在发展观念引领、顶层制度设计、基层实践探索的全方位构建中,正逐步有了明晰的答案。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一大批诸如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经纪人、返乡创业农民等高素质农民发展成为农业经理人,活跃在广袤的田野上,为农业的未来、乡村的振兴带来新希望。 稳住粮仓的新主体 “以前农户自己种,地块小,用的多是四五十马力的小机器,耕地的深度只有10厘米左右,托管给家庭农场后,我们有大马力深耕机,深度能达到30厘米。深松深翻、减肥减药、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技术‘组合拳’打下去,原本硬邦邦的板结土壤变得柔软松散,下多大雨也不会有小水坑,我们称为‘海绵田’。”周伟奇讲起托管的好处来滔滔不绝。 好土产好粮。屯留区农经中心主任侯学增说,屯留区自2018年开始推行托管模式,几年下来,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农机服务节约了种地成本,也提高了粮食产量,托管玉米平均每亩增产几百斤。 稳粮是农业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对于稳民心、战疫情功不可没。稳粮增产,首先要有人种田,国家出台的各项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农机农艺等,都需要有能力、会经营的主体去落实,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有力的承担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如今,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大亮点。当前,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服务面积16.7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10.6亿亩次。农民合作社是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服务对象和服务小农户数量最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提供“居间”服务为主,是联系广大小农户与各类服务组织的“桥梁”“纽带”。专业服务公司单体服务能力最强,服务范围最广,专业化程度最高,服务营业收入最高。服务专业户数量占总数的近一半,具有贴近小农户的优势,重点为周边小散农户提供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其他服务主体的不足。各类主体各尽其能、竞相发展、稳步壮大,成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 富裕农民的新希望 三年前,陕西洛川县洛阳村的冯保民有了一个新身份——洛川顶端果业公司聘请的农业经理人,专门负责农户苹果种植托管服务。春忙时节,疏花、施肥、打药,一项项农事活动忙而有序地进行着。冯保民每天奔忙在自己负责的近500亩苹果地,丝毫不敢懈怠。“苹果种得好,不仅果农增收,自己也能拿到分红收益。”冯保民说,这几年,仅分红一项,每年他就能拿到七八万元的收入。有了这样的激励机制,冯保民和其他农业经理人,一丝不苟地把苹果种植技术落实落地,耐心地教给每一户果农。 以前,一些农户受制于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科学等原因,苹果总是有明显“大小年”,第一年每亩能收4000斤,到第二年只收不到一半。“大小年”的困扰在托管给农业经理人种植后,终于得到了解决。顶端果业负责人赵恒亮告诉记者:“如今每年每亩都能产4000-5000斤苹果,托管的苹果品质一致、品相好,公司以高于市场价0.2-0.3元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收入大大提高了。” 组织优势带来的不仅是规模、集约经营,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迅速推广实施,更是克服小农户小散弱的劣势,集中闯市场,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农民优势凸显,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1.3万家,辐射带动近一半农户。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超过380万个,经营土地达4.7亿亩,场均规模134.3亩。” 枝丫旺盛生长,为绿叶输送充足的养分,成就了大树的枝繁叶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各地农业输送着新鲜“养分”,注入新的活力,在组织管理、市场开拓、产业融合等传统小农难以实现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农民农村带来富裕的希望。 河北涉县西坡村地处梯田山区,花椒是这里种植的传统作物。如今,在青阳山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传统的花椒也形成了大产业。“合作社承担了国家花椒标准化示范项目,带动了350户农民进行花椒标准化种植,品质和产量都有很大提升。”青阳山合作社负责人赵永平说。去年,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公司,与河南的调料厂签订了600万元的订单合同,很多农户因疫情影响销路受阻,而合作社的花椒销路稳定,不但没受到影响,还实现了稳定增收。 新型经营主体激活传统产业还体现在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据统计,5.4万家农民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1.6万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在夯实种养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总额超过5880亿元,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总额近8900亿元,场均25.6万元。 引领现代农业的新旗手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在推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中央到地方的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主体本身也在不断“升级”。如今的合作社,已不仅是几十户或上百户农民简单联合起来闯市场,还要拓展新产业,提升农业效益。社会化服务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也不仅是产中环节托管,还有产前、产后服务,多家服务组织进一步联合合作,实力增强的同时,也为更充分利用、调配资源,解决融资、加工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推动农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朝着更集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烘干一直是产后薄弱环节。”侯学增告诉记者,“农民自己晒干玉米,到后期会有霉变的风险,影响玉米品质。然而烘干设备投入比较大,农民自己甚至是单个合作社根本无力投入。”屯留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联合起来,成立了托管服务联盟,通过联盟向银行和农担公司推荐服务主体申请批量授信,大大提高了授信额度,烘干设备、农机升级、购买农资周转等资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还不止于此,联盟还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为农户购买玉米商业险,有力弥补了政策性成本保险只覆盖成本赔付的不足,提高了种粮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 无论是农业CEO、农业经理人,还是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组织、带动、服务农民,与小农户是利益共同体,他们引领着小农户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为乡村走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网易   73 阅读   2022-05-21 21:27
  • 村庄经济:先“站稳”再“奔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南疆村庄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大浪淘沙,如今正稳步发展的村庄,都有一个内在共同点:干部和群众立足村庄实际,一步一个脚印谋划明天,先“站稳”,再慢慢“奔跑”起来。   立足实际寻找优势   连日来,乌尊艾日克村的13个村办工厂都在忙着生产,这个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的小村庄,已成为周边乡镇百姓生活物资的重要供应基地。2021年,全村企业销售额超过千万元,解决了226人就业。   2018年,乌尊艾日克村397户村民中,贫困户263户,贫困发生率63.65%。时任自治区信访局副局长、驻村第一书记的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犯了难。   “地少,人均大约半亩地,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民进取意识不强,靠农业脱贫没有希望。”吾肉孜阿力说。   “村名在周边成了‘穷’的代名词。如果有人很懒很穷,别人就会说‘你是乌尊艾日克的人吗?’话难听,但又没法反驳,只能受那气。”5月1日,村民买买提敏·阿克说。如今他的佳美扫把制作中心每天生产900把扫把,每月仅支付员工工资就要10多万元。   2018年初,在这个招商引资资源乏善可陈的村庄里,吾肉孜阿力静下心来,一遍遍梳理村子的特征,寻找这片土地可能有的优势。   “墨玉是几十万人口的大县,我们村在几个乡的中心,周边乡镇人口多,国家推进交通建设让路网质量明显提高,路好,去哪儿都方便。”吾肉孜阿力回忆,“发展一些针对本地市场的产业,应该可行。”他和同事开始在巴扎里“磨时间”,分门别类研究本地的消费行当。   在和田春季的浮尘天气里,人们一天要挥动好几次扫把才能保持院落洁净。扫把的使用率和折损率都很高,制作起来也不难,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买买提敏将目光瞄向了自己从小使用却从未关注的扫把。   几经探索,买买提敏和工作队队员一起,拿着墨玉县性价比最高的扫把,到巴扎、商店甚至一个个小摊位挨个推销,最终获得了认可。买买提敏将扫把厂命名为“佳美扫把制作中心”,既描述扫把的特点,也展示着对生活的期望。订单纷至沓来,品质持续提升,种类日渐多样,如今数十位村民在扫把厂里就业,月工资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   就这样,乌尊艾日克村陆续建起了糖稀厂、雪糕厂、粘鼠胶制品厂、特色玉米面粉厂等13个村办工厂。它们互为补充,糖稀厂为米花糖厂、雪糕厂供应原料,扫把厂带动了高粱特色种植,形成了一个个虽不完善但生机勃勃的初级产业链。   村民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将目光望向土地之外。继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朱宏刚稳健推动产业发展,全村800余名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在乌尊艾日克村,两个关键性变化已经出现:头脑灵活的人在琢磨有什么事业可以干;普通村民也开始关注如何努力把工资涨上去。   培育村庄需要的关键性创新   阿布都沙拉木·牙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如今强大的影响力,是从见识如何抓老鼠开始。这位巴楚县色力布亚镇拜什吐普村的小伙子,改变了9000余户瓜农的生活。   “我们村是个一般村,但全村人口基数大,653户,2400多人,贫困户绝对数量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靠不上去,脱贫压力非常大。” 时任新疆畜牧科学院副院长、驻拜什吐普村第一书记的郑文新回忆道,“怎么办呢?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就成了当务之急,得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所以我开了一场创新讲座,从怎么抓老鼠讲起。”   在那堂课上,青年们发现原来除了养猫、买粘鼠板、用棍子撵以外,砖块、铁皮甚至纸都可以抓老鼠。“喏,这就是创新,离生活并不远。”郑文新说。   阿布都沙拉木眼睛亮了。父母都是瓜农,从小深知种瓜之苦的他报名参加了村里的科技兴趣小组,想在原有种瓜机器的基础上弄出一套高效率机具。于是,郑文新指导他展开了技术攻关。   要学习,要找资料,要买材料,要一遍又一遍试验。不仅花时间,又没有收入,靠着存款过日子,时间一长,妻子的埋怨随之而来,阿布都沙拉木深刻体会到了发明的不易。   郑文新更煎熬:“就像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我每天看到那机器,心里就像猫挠一样,可能三五天我就能弄出雏形,但不行啊,得让他自己彻彻底底弄明白。”   一个想搞搞不出来,一个能做却必须忍,两人“死磕”了大半年,“瓜开沟平地覆膜机”终于成功问世。它的专利属于阿布都沙拉木,如今每年为他带来50余万元收入。随后,核桃采摘机等四五种机械陆续问世,阿布都沙拉木开了厂,聘用了43个人。   瓜开沟平地覆膜机是当地瓜产业中的关键发明,彻底改变了村里及周边的种瓜模式。每天100至200亩的播种效率让过去十几天的播种过程缩短到了一两天,且播种质量大大提高。这意味着瓜可以用水规范、生长均匀、同时成熟、收购集中快捷,各项因素一综合,瓜农亩均收益增长30%到40%。于赛因·依明和弟弟一起种了150亩地,“要没这个机器,这个地我们累死也种不成。”   郑文新在青年心中埋下了创新进取的种子,阿布都沙拉木将其开成了花,花香沁人心脾,飘满村庄。目前,该村1076名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不少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克里木·阿布都伟力、马木提·于素因、艾买提·阿布都热依木等村民一年的收入甚至达到了20万元至40万元。   缜密判断的投资选择   一项巧妙设计,让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这两年多出了上百万元集体收入。   “有一年,我们这里最后一次给水稻地放水时,水漫到地中间的几棵树上,形成了冰挂,好多路过的人来拍照。我们一看这行啊,要是做一个冰场,把玩的东西都丰富起来,是不是更好?”驻托万克苏布拉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李斌说。   托万克苏布拉克村并不贫困,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24699元。依靠流转土地、辣椒种植基地建设等,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7万元。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当村里有钱时,要琢磨这笔钱怎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经过分析,建冰场是可行的:村里水多,毗邻公路交通方便,离温宿县城非常近;水稻田地势开阔,有利于各类冰上项目建设;当地冬季娱乐项目并不丰富,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地方;村里冬天没事的村民,也可以有事做,冰场投资成本亦在可接受范围。   2020年,冰场开业,当年收入24万元,但也暴露出经营中的问题,如停车不便、上卫生间困难、游乐项目偏少等。第二年,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冰场收入107.6万元。冰场内娱乐餐饮项目承包给村民,让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更加尽心尽力把服务搞好。   “村里办事稳当,大家就容易力气往一处使。”村民托合尼亚孜·喀迪尔说。

    新疆日报   68 阅读   2022-05-18 15:04
  • 探索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

    “现在村民们‘小并大’的积极性很高。”近日,记者在濉溪县五沟镇采访时,五沟镇党委书记王培刚介绍道。记者从淮北市委改革办获悉,该市正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加快耕地碎片化治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濉溪县五沟镇界沟村部分农户反映“地块小且分散、不好耕种”。有关部门调研发现,这些农户有“通过互换并地的方式,把‘零碎地’聚成‘大块地’,形成‘一户一块田’”的想法。经过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界沟村拉开“小田并大田”改革序幕。当年底,在全镇推行此项改革。   “工作中,基层党组织深入宣传发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全程公开公正操作,定期组织观摩学习,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确保平稳有序推进。”王培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镇87个村民组完成改革,并田到户耕地5.1万亩,占全镇耕地四分之一以上,流转土地1.2万亩,仅此一项直接带动农户增收480万元。   淮北市将深化“小田并大田”改革纳入2022年“三农”工作重点,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相关部署。目前,濉溪县四铺镇、韩村镇等地纷纷借鉴推行这一做法。   借助“小田并大田”后耕地化零为整优势,淮北市推进标准化宜机化改造、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濉溪县五沟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占全镇耕地75%以上,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规模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耕地“小并大”后,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更为便利,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主动找上门,亩均流转价格明显增加。五沟镇庙前村党总支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村在“整村并田”基础上,创新推行“数字田块”,推动耕地资源变资产,村集体与农户统一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引入中化现代农业公司,以“一村一块田”方式进行整村流转,流转价格由每亩600元提升至1000元。   随着改革推进,各试点村通过田埂垄沟复耕、废弃沟塘治理、生产道路整合等方式,普遍新增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村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将新增土地作为集体资产进行流转,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用于滚动发展乡村产业、民生社会事业。   记者了解到,“小田并大田”后,农户承包地块减少、地邻四至减少,特别是实行“数字田块”,实质上消除了土地边界,有效降低土地纠纷发生率,村干部调解土地纠纷的压力大大减轻。   编后   “小调整”引来“大收益”。在淮北,越来越多的村民变“要我并地”为“我要并地”。“小田并大田”改革的实施,使得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和集体增收,也让邻里关系更为和谐。

    安徽日报   58 阅读   2022-05-15 17:27
  • 数字赋能打造大理农业发展新引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理州人民政府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中提出,将扎实抓好洱海流域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同时,在2022年工作重点板块中还提出,将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近日,记者就大理州数字农业的内涵、发展目标、采取的措施采访了大理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   大理州数字农业的内涵是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着力建设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助力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大理州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大理州数字农业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搭建全州数字农业产业化架构,完成大理州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一张图”;建立农业生产模型,实现所有农业农村数据分析结果“一张表”;智能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的数据分析结果,逐步实现全州农产品销售数字化。   大理州将采取五个措施推进数字农业。一是夯实数字支撑底座。建立健全数据标准规范和基础数据资源目录,建设大理州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共享交换网络通道,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二是提升管理数字化水平。推进种业管理数字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数字化、高标准农田管理数字化、特色产业管理数字化,提升动物卫生监管数字化水平,推进渔政管理数字化,提升农业环境保护数字化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农机管理数字化。三是提升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持续推进益农信息社作用发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提升产销服务水平。四是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数字化,鼓励企业尝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广一批节本增效的数字农业应用模式;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数字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分类分拣分级、智能分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数字技术的示范应用;采集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农村宅基地数据、农户和经营主体数据,完善“休闲农业一张图”,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新模式。五是培养一批数字化人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的优势,开展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研究和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提升数字农业农村管理和服务能力。

    云南网   56 阅读   2022-05-12 12:20
  • 垦地合作,走出稳产保供新路子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齐齐哈尔市,在今年农业生产中首次大规模与农垦开展合作,全面提升种植标准,提高粮食产量,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齐齐哈尔市春耕生产大幕由南至北陆续拉开。   抓好春耕生产,也就牢牢把握了全年农业生产的主动权。“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取得十四连丰,产量达到247.3亿斤,虽创下历史新高,但受制于耕地数量和结构调整,若要保证全年稳粮扩豆目标,以及持续实现粮食产量再提升,势必就要在栽培技术上实现新突破。”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唐海波介绍,全市制定的方向便是与农垦展开全面合作,简单来说就是 “学农垦、改大垄、提单产”。   在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富裕牧场有限公司耕作区,企业总经理助理梁金国从技术角度向记者介绍了农垦实现连年增产的技术法宝从何而来。他说:“相比传统的65厘米小垄种植,改为110厘米大垄后,两个苗带即可节省20厘米土地,一垧地相当于多出2亩多,种植玉米的株数明显增加。同时,大垄的通风、日晒、抗旱、抗涝效果也都有增强,化肥使用量也能减少20%,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手段。”   打破垦地“篱笆墙”,同心同向促进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成为垦地合作的共同目标。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董元珍表示,目前双方已确定“三块地”的垦地合作,包括在每县(市)落实5000~10000亩的集中连片地块进行农垦大垄模式的大规模连片示范;在每县(市)落实500亩集中地块交由农垦全程耕种,树立示范样板;在每县(市)的每个村落实100亩地块进行身边示范。同时还将成立技术专家团队,扎根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指导。   据了解,齐齐哈尔市大垄种植模式面积今年将推广300万亩,并将在今后两年分别达到600万亩、1000万亩的目标。

    黑龙江日报   84 阅读   2022-05-11 13:08
  • 铜仁石阡:良种良法种好粮

    “‘宜香优2115’稻谷品种产量高,抗病性也强,今年继续种,保准还会大丰收。”春耕时节,铜仁市石阡县龙井乡孔石化村粮农李绍华又忙碌起来。   购买农资、翻犁稻田、培育秧苗,对于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李绍华来说,每个时间段该做的事情早已深谙于心。李绍华告诉乡亲们:“政府天天都在宣传保障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响应号召才行。”   “打工潮”兴起后,孔石化村的大部分年轻人去了沿海城市,或在附近做工另谋出路,而李绍华却不愿意离开。“种地不仅优惠多,县里面每年还派专家来开展技术指导,跟着政策走准没错。”在他看来,政府重视粮食生产就是种粮人最大的底气。   “土地不骗人,只要用心耕种就会获得回报,去年种60亩水稻、100多亩辣椒,收入50多万元。”李绍华说,今年他计划再发展50亩水稻。   近年来,石阡县始终把粮食安全生产抓在手上,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定为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单产提升行动。   为攻下今年全年粮食种植66.3万亩,产量18.464万吨的目标任务,石阡出台相关文件,实行包干责任制,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粮油生产党政同责。   同时,县里还成立14个县级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21名县级领导领衔推进产业发展,领办12个粮食增产示范田。   春季伊始,石阡农业部门便将储备的216吨优质良种、3200吨化肥、108吨农膜、5000余台农机投入各农资市场,还组织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分别到全县19个乡镇(街道),对产业选择、农机操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开展技术服务,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目前石阡已启动春耕备耕新兴技术培训12次,共计培训324人次,规划布局省市级生产示范基地9个。

    贵州日报   86 阅读   2022-05-05 21:45
  • 农村污水怎么治,实现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

    “一天比一天热,再不治理夏天都没法开窗户了,气味太难闻了。”顺着老杨手指的方向看,不远处的河沟里飘满了塑料袋、柴火棍,水体已经发黑。这是记者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暗访调查组拍摄的视频中看到的一幕。   长期以来,农村污水和垃圾都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顽疾”,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李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正常运行率不高是造成农村污水难治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一些地方结合实际,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走进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李庄村,白墙黛瓦、绿树红花,街面上见不到一点污水。   “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厨房和浴室也都接上了村里的污水管网,污水从村里的污水处理站,通过提泵站输送到镇上的污水处理厂。”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顺清介绍。   像李庄村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孟津区有185个。孟津区创新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三定三分类”模式,根据人口定规模,根据水量定管网,根据水质定工艺,织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张网”,全区累计铺设污水管网110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2个,实现镇(办)级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80%以上。   修武县结合山川各半的实际,将全县187个村规划为纳入污水处理厂、建设耗氧生物处理设施、微动力生态湿地等模式,因村制宜,分类整治。   污水处理设施要建好,更要运营好。   孟津区坚持“财政挤一块、融资投一块、群众筹一块、集体兑一块”,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整合财政资金、政府债券资金、社会融资等5亿余元。根据用水量每户每月收取不超过10元的污水处理费。   “部分地区过于追求处理技术‘高大上’,参照城市污水治理标准,要求达到一级A,甚至地表IV类,往往造成财政支出难以承受。”李洁建议,要建设稳定运行、易运维、集成度高的所谓“傻瓜”式设备,减轻后期运维工作量,节约运维费用。   《河南省乡村生态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指出,要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充分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自然条件,科学选取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逐步解决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不运行问题,到2025年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厕污是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地上挖个坑、上盖两块板,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处漏风,这是过去很多农村地区旱厕的真实写照。如今户外改户内、旱厕改水冲,这件关于“方便”的事,切实方便了群众不少。   不回避山区干旱缺水、石头开挖困难的难题,鹤壁市鹤山区实施“草粉生态旱厕+粪污还田利用”模式,处理后的粪污就近农田利用,或者依托有机肥加工企业回收成有机肥,实现了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孟州市在集体经济比较强、区位偏远的53个村庄,联户联村建设规模较大的三格化粪池,通过管网或人工抽粪的方式,将粪污导入三格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粪污变成有机肥还田利用。   “农村改厕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要避免不切实际的‘高大上’设计和‘一刀切’。”李洁表示,要选择科学的改厕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统筹推进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要主动参与进来,花点“小心思”见缝插绿装点自家的房前屋后,又要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建设运维一批民生项目,把好事办好,多管齐下,才能实现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的转变。

    河南日报   71 阅读   2022-04-26 21:25
  • 当涂:当好“田保姆” 送去“定心丸”

    随着天气转暖,水稻育秧进入关键期。在来安县苏皖农机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县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张勤正仔细查看秧苗长势。   “这是张特派员推广的品种,在关键的生长期,他都会来指导。”苏皖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贾兴柱告诉记者。   1983年,张勤从农校毕业后,走上了农技推广的岗位。初下农田时,他是个十足的“菜鸟”。面对低下头的秧苗、长了虫的瓜果,他常常一筹莫展。   于是,他一头扎进书堆里,将业余时间全部用在钻研农业科技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学,张勤不仅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还攻下了高级农艺师的职称,并在国际、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正是每天研究专业书籍的习惯,让张勤从“技术菜鸟”变身为“专业大咖”。从业30多年来,他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累计65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0多项。   贾兴柱的育秧工厂引进了张勤推广的全新水稻种植模式。“早稻割完后,稻桩上的腋芽重新萌发,两个多月后还能再收割一季稻谷。”张勤向记者介绍,一种两收,不仅节肥节药,还省了人工,两茬合计能达到亩产1吨粮,每亩增收400元左右。自2017年首次试种成功以来,目前该种植模式在来安县已经推广至1万多亩。   凭着过硬的农业技术,2012年,张勤被滁州市科技局聘任为科技特派员,在来安县乡村开展科技服务。他也因此拥有了一个新头衔——“田保姆”。   “张特派员,我家辣椒叶子都枯黄了,请帮我看看还能不能救活。”2021年夏天,在仰山村的一次科技培训结束后,一位老人拦住了他。   老人名叫谢家保,是仰山村一名脱贫户。看到市场上青椒行情好,为了增加收入,他尝试种植了1亩多地的青椒,遇到问题就想到了“田保姆”张勤。   随后,张勤跟着老人来到辣椒地里,蹲下身仔细观察,很快判断是生了烟粉虱所致。   “特派员一来,我心就定下来了,在他的指导下喷上药,挽回了2000多块钱损失。”谢家保感激地说。   “每一次来到田间地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每一位群众的期待。”张勤对记者说。

    安徽日报   72 阅读   2022-04-20 20:26
  • 兰大杨维才院士:全力攥紧农业芯片,为让碗里盛满中国粮

    四月的三亚,椰风习习,春意盎然。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相关情况,同农业科技人员亲切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1980级生物系校友杨维才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实验室的规划和相关研究工作情况。都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就是专门研究农业“芯片”的。 凭借良好的光热条件,海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育种基地。据统计,每年有29个省份超过700家育、繁、推相关单位的上万名科技人员,来到海南开展种子繁育工作,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繁育,占全国育成新品种七成以上。人虽多,但由于缺少统一的科研平台,南繁单位大多各自为战、独立研究,免不了重复劳动,导致效率不高。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为了给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2021年5月12日,海南正式成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种子实验室已建成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10个公共性、开放性科研平台,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进驻40个团队、750名科研人员,研究生1158名、博士后75名;引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种集团、先正达集团等20家高校、科研机构、种企作为理事单位。 “让我没想到的是,总书记说他知道我们这个实验室,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杨维才激动地说。 “产量有多少?”“品质怎么样?”杨维才回忆,在介绍水稻前沿研究情况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微水稻很感兴趣。“小微水稻适合立体种植,未来产量可以很高,品质也将不断改良,总书记问得非常仔细。” 在和科研人员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自己曾经到访南繁的经历。“总书记说自己对南繁很了解,知道农业科研工作者很辛苦,但这份辛苦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杨维才说,总书记还勉励大家:“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春风拂过绿野,良种破土萌发。万亩南繁田野阔,阳光之下俞显生机勃勃。 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有大量青年“育种人”的身影。202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维才对科技人才成长有切身体悟。日前,杨维才接受《瞭望》采访表示如何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是国家大事他也一直在思考和努力探索。 一、如何培养好青年科技人才 《瞭望》: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大批献身科技事业的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杨维才:人才培养是要在一定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是兴趣。要筛选出一批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并激发其内在动力。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科研素质的养成、宽阔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都非朝夕之功。   就说我自己吧。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比较困难。那时候,能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走出农村有个更好的未来,所以学习都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1980年考入兰大生物系后,我对细胞生殖发育产生兴趣。所以硕士期间就开始研习雌配子体超微结构等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每天泡在实验室里,不厌其烦地做切片,反复进行电镜观察。读博时更甚于此。这种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使我对科学研究始终有一种热情,并督促自己不断开拓视野、探索未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断成长、不断有所收获。 《瞭望》:在你的求学路上,哪个阶段对现在从事科研工作更重要?   杨维才:从科研角度讲,博士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大学是学习知识、打基础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是培养你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产实际、用于探索未知、产生新的知识。   博士阶段要学会怎样做科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讲好“科研故事”的能力。提出的科研思想要能够得到实验的佐证并完整呈现,就要把科研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写好并传达出来。博士阶段的各种学习都是对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一种必要的培养和训练。   除了自身刻苦钻研,好的学术氛围对青年人才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导师,会把他好的思想、好的科研方法、思维方式传承下去;一个小组式的传帮带,会让人才成长更快。   在兰大读硕士时,我的导师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郑国锠先生。他要求我们每年要阅读100多篇英文文献,看过之后还会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或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来。这种科研训练,为我打下了扎实基础,使我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读博时,能非常好地适应那里的科研工作。   读博期间,荷兰导师为我争取到在1992年世界分子生物学大会做10分钟学术报告的机会。为此,我的讲演稿修改数遍,试讲十几遍。讲稿的每句话,所要传达的每个信息都经过导师和团队的认真讨论和缜密思考。这种小组式的传帮带,让我从中学习、提高了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阶段。严格讲,博士论文,更像一篇学术论文。它不仅要求作者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大量理论知识,并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要具有一定水平的独立科研能力,能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我的博士论文改写了八九稿。在修改论文过程中,与导师多次面对面地坦诚交流讨论,能深刻感受到导师的思想脉动;导师对论文的几次修改,更让我感受到他的严谨和对科研精确描述的艺术把握,令我受益匪浅。还有合作精神等,都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极大帮助。   如果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报效国家,那么科学报国,是个非常棒的选择。我们敬仰的许多科学前辈就是走的这条路。杨维才(左三)指导研究生进行显微观察 杨维才(左三)指导研究生进行显微观察 二、怎样营造理想的科研生态 《瞭望》:在你看来,理想的科研生态应该是怎样的?   杨维才:从科研本身讲,研究人员应对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充满激情,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坚持,以及因为热爱而专心科研、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精神。   科研环境方面,一是应该有稳定的研究投入,研究者不必为科研经费奔忙;二是对不同科研活动进行科学分类考核,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三是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等单一化评价模式,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四是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澎湃新闻   80 阅读   2022-04-17 18:56
  • 深耕脚下田,端牢手中碗,粮食丰天下安

    粮食丰,天下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入春以来,永州市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压实责任、真抓实管,粮食生产起步较好,早稻播种进展顺利,总体形势稳中向好。截至4月10日,全市共落实粮食播种面积732.8万亩,超省里分配任务5.8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20.3万亩,占省定任务的101.5%;大豆播种面积33.4万亩,占省定任务的102.7%;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2.3万亩,占省定任务的100%。   稳产量:高位推进粮食生产   “轰隆隆”的马达声不绝于耳,迎着温润的春风,永州火红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在零陵区珠山镇寨子脚村的田间地头,记者看到一台台大“铁牛”在田里往来穿梭,机械化耕作的农业现代化为春季农业生产增添了亮丽颜色。   “我们合作社有烘干机15台、插秧机8台、抛秧机1台、拖拉机4台、旋耕机3台、收割机7台、植保飞机2台、精准施肥机1台、大型碾米机1套、转运农用车2辆等设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爱国说。   黄爱国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共流转承包珠山、梳子铺、黄田铺等乡镇10012亩水田,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预计可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收服务总面积超20000余亩、烘干稻谷10000多吨、代销化肥等农资180余吨、为农户育秧10000多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永州,粮食生产一直是高位推进的政治任务。   “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让老百姓吃放心粮。”市委书记朱洪武多次在调研“三农”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持之以恒加强耕地保护,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爱林深入冷水滩区和零陵区调研春耕备耕粮食生产工作时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误农时抓春耕,强化服务抓主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永州贡献。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引导粮食生产。零陵区对种粮大户实行按等次奖励,最高奖励15万元;对集中育秧连片1亩以上机抛秧秧田、机插秧秧田,每亩分别补助1500元、2400元;对5个区级万亩双季稻轮作示范片,按300元/亩的标准发放种植补贴。道县对大户购买大型抛秧机的,除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外,县里再给予4万元/台奖补,机抛秧专用育秧盘给予2.5元/片补贴,实行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的抛秧秧田每亩补贴800元,机抛、机插秧秧田每亩补贴2400元。   同时,市里和各县市区均出台了粮食生产意见,明确了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并将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主体。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43154万元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精准扶持早稻集中育秧、双季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办点示范、耕地抛荒治理、农业机械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种粮大户等粮食生产各个方面。   保耕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冷浸田改造,我们这个水现在全部能排出去了。以前是种一季水稻,产量不高,现在可以种两季了,老百姓都很高兴。”宁远县清水桥镇江河源村党支部书记唐柏建说。   江河源村洛家洞自然村前有一片冷浸田,共有20多亩。之前,因为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种植水稻产量不高,有的村民将水田改成了鱼塘。今年,村里申请到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修建排水沟和翻整田土,正好可以赶上早稻种植。   该镇大竹源村有几丘水毁田,长满了杂草和树木。村里请来大型挖机将杂草树木连根拔出、清理干净,并将田土复垦过来,修复田埂和水渠,就可以种植水稻了。“我觉得太好了,可以种水稻、可以种玉米、可以种豆子,其他的任意作物都可以种,太好了。”今年66岁的村民袁英贵非常高兴,他家的一亩多田又回来了。   耕地是稳粮保供的核心,确保其种粮属性是实现全年农业增产丰收、保障百姓“米袋子”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认真履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把耕地保护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大棚房”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研究制定各类专项工作方案。市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耕地保护与利用情况的报告。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完善遏制耕地“非农化”长效机制的通知》,市政府督查室强化对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违法用地整改等工作进行督查督办,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永州市严把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关,坚持“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全年审查通过95个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项目,补充耕地数量指标310公顷、水田规模指标217公顷、粮食产能指标225万公斤,连年实现项目建设用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333栋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161个“大棚房”问题、2019年耕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依法处置到位。2020年国、省583个土地例行督察问题整改到位率分别排名全省前列,88宗违法占用耕地案件全部立案查处整改到位,有力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高标准:让农田变良田   “这里原本是巴掌田,地块小,耕地质量差。去年经过改造提升变成了连片的大块田,种植的1560亩水稻不仅获得了大丰收,品质还很好!”过去一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宁远县向荣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柏承武品尝了丰收的喜悦。   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和特点,是让农田变良田的关键举措。   在冷水滩区伊塘镇庙山村,机耕道、水渠等基础设施初具雏形,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田间。种粮大户齐剑波正忙碌地驾驶着旋耕机来回作业。他告诉记者,庙山村曾因条件限制,机械化程度低,种田效益也不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好后,他今年流转了300多亩农田,准备大干一场。“有了机耕道,抛秧机下田方便多了,哪里都可以开车去,工作效率和以前相比差不多提高一倍。”   近年来,永州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84.51万亩。   创新机制抓质量。永州市针对当前工程建设点多面广线长、工程质量监管难的实际,积极探索“专业监理+业主监察+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严把工程材料、施工、工序等各个关口,实现对工程质量的齐抓共管和全程控制。全市推广江华工程质量金融保险试点成果,严格落实关键岗位人员到岗打卡制度,适时完善升级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动态监管数据库,及时建立质量监管微信群动态调度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工程进展等进度信息,有效拓展延伸了工程质量监管手段。   办点示范强引领。在全市范围内办点示范1-2个示范片区,从灌溉排水、机耕道、土壤改良、土地平整、耕地质量等严格示范片区质量和标准,树立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杆”,确保施工有质量标准、有形象进度。同时要求各县市区以示范片为突破口,对标对表省里先进项目区,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积极利用块石仿干砌技术工艺、节水灌溉技术、科技防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手段,不断打造科技生态环保示范工程,以示范片带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新时代、新职责、新使命,作为农业大市,永州将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以粮食生产为“纲”,落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红线保粮田,提高质量保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永州日报   113 阅读   2022-04-16 21:02
  • 摩根大通,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农业供应冲击即将来临

    摩根大通的交易部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严重农业供应冲击”,这将使库存食品的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本周,摩根大通交易员Kate Gandolfo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俄乌危机引发了严重农业供应冲击的风险,因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而乌克兰是小麦和玉米的第三到第四大出口国。   摩根大通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粮食贸易的潜在限制和中断,以及影响生产、运输成本和生物燃料价格的油价波动,使农业市场会直接受到冲突的影响,并指出冲突已经扰乱了农业流动。   这种冲击还包括乌克兰的种植和收获季节遭到严重破坏、乌克兰和俄罗斯出口作物面临运输困难,以及俄罗斯作物面临进口禁令或抵制的风险。   因此,摩根大通分析师估计,乌克兰今年的玉米产量至少会同比下降40%,并指出,乌克兰20%以上的冬小麦可能无法收割。他们还指出,历史上的弹性关系表明,需求破坏的空间有限,这可能会放大任何供应中断的价格影响。   此外,摩根大通的大宗商品策略师表示,鉴于严重的农作物供应风险,建议通过DBA景顺农业基金(DBA Invesco agri fund)继续做多农业相关资产,“鉴于对2022年和2023年的价格预测均远高于当前的期货曲线,而且各市场的现货溢价曲线呈现正的展期收益率。”   尽管乌克兰冲突有缓和迹象,农产品(000061)市场的风险溢价本周有所下降,但摩根大通分析师认为这种下降是暂时的,并将其视为做多的机会。也就是说,农产品面临着一种二元风险,万一出现实质性的减产,这种风险倾向于使用非对称期权,而不是delta值为1时的看涨期权。   摩根大通还注意到,其首选投资工具DBA的波动率在3月初大幅上升,但此后大部分波动都出现了回调,且看涨偏斜度是向上倾斜的。因此,该机构正在买入DBA的看涨价差,为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做准备。   比起DBA,摩根大通甚至更看好化肥市场:“在供应限制持续存在、通胀仍处于高位的环境下,化肥市场的上行空间最大。” 摩根大通: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农业供应冲击”即将来临!   摩根大通还指出,玉米价格正创下历史新高。对于食品零售商来说,其警告称,“价格弹性可能正常化”,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看到需求破坏的加速。 摩根大通: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农业供应冲击”即将来临!   肉类生产和供应的前景不容乐观,摩根大通发现冻肉库存处于1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随着供应增长继续放缓,库存还将进一步下降。

    和讯   90 阅读   2022-04-09 17:32
  • 饭碗一起端 责任一起扛 各地压实责任共同端牢中国饭碗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眼下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各地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压实责任,共同端牢中国饭碗。 全力打好夏粮丰收这一仗 “我们要以促为主,通过追肥浇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3月25日,在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苗庄亿博小麦基地,邯山区农业专家王新红正现场发放技术明白纸。 夏粮占全国口粮的四成,对保供给、稳预期意义重大。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冀晋鲁豫陕5省有1.1亿亩小麦是晚播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相关地方抓住小麦返青的关键期,通过科学追肥等促进弱苗转壮,加强后续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 针对今年特殊的小麦苗情,邯山区成立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50多名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镇、下地块,进行技术指导全覆盖,并专门对种粮大户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指导。邯山区还组织了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开展促弱转壮统防统治作业,对全区9.8万亩小麦喷洒农药,增强小麦抗病虫害能力。 受洪涝灾害影响,“中原粮仓”河南全省1000多万亩小麦晚播,越冬期一二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减少10.9%,三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增长11.5%。 继去年9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专家组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后,今年1月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继续发出2022年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全省一二类苗比例上升至88.5%,与常年基本持平,三类苗比冬前减少近1000万亩。 作为2021年河南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鹤壁市浚县多措并举抓春管,力促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近期,浚县把机井等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作为第一任务,解决农民“浇地难”问题。当地修复农田机井67眼,新建236眼;进入春管高峰后,还向每个镇(街道)发放10万元应急资金,解决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机井的临时用电问题。目前,全县103万亩农田已全部完成灌溉任务。 根据农业农村部调度情况,截至3月28日,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比冬前增加15.6个百分点,苗情向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吕文波是北大荒集团八五四农场有限公司的种植户。去年秋收后,他将原来的93个“格田”改成了37个,土地更平整,有利于机收,播种面积也增加了5亩多地。“这5亩多地,今年预计增产6000多斤”。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北大荒集团已完成1000多万亩水田的改造。 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还打出了黑土保护系列“组合拳”,成立了专门以黑土保护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科研院所,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今年全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 为切实管住、管好耕地用途,农业农村部强调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等这季小麦收了,我准备接着再种300亩水稻。有了可靠的灌溉用水保障,亩产再往上冲一冲肯定没有问题。”湖北省枣阳市兴隆镇柏树村村民张心海站在即将建成的新堰塘边,信心十足地说。 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重波介绍,除了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枣阳市划定了154万余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户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要求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 与此同时,枣阳市积极挖掘土地潜力,扩大增量耕地。“去年,我们对辖区内‘非粮化’问题开展了清理整治,完成了3万多亩闲置、荒芜耕地的复耕复垦。”刘重波说。2022年,全市夏粮面积150.92万亩,其中小麦147万亩,比上年扩大0.82万亩。全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40万亩。 河南省滑县有着“全国小麦第一县”之称。县委书记陈忠介绍,面对灾情、疫情等多重考验,当地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持了2021年麦播面积不减少,达到181.2万亩,与往年持平。同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落实“十四五”期间1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确保农资稳定供应 春日里,走进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绿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肥料、种子像一座座小山似的堆满了库房。工作人员忙着装车配送至各镇、村的农资销售点。 “虽然今年水稻种、玉米种普遍涨价,但相关部门提醒我们提前备货,种子售价与去年基本持平。”公司负责人杨建敏介绍。 农资是粮食的“粮食”,针对化肥、农药、柴油等价格上涨问题,各地提前谋划、及早部署,竭力保障农资运输和末端配送。 襄州区供销社提前谋划,与70多家农资经销企业及时共享市场信息,目前已调运储备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有机肥等各类春耕备耕物资7万余吨。 “目前货源充足,渠道畅通。”襄州区供销社主任张国强说,“我们将梳理各镇在田作物存量,联系各销售渠道,确保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做好应对疫情防控、市场波动、极端天气的准备工作,稳定农资价格。” 黑龙江供销社下属企业倍丰集团是黑龙江农资供应的主渠道。倍丰集团总经理刘艳明介绍,今年加大采购力度,制定了抢前抓早的进取型采购策略,并针对化肥价格上涨制定了风险防范预案。 “我们结合黑龙江省春耕备耕及种植结构调整实际,积极稳妥组织货源,优化结构,科学、精准确定采购到货批次。”刘艳明说,在钾肥供应方面,充分利用上游战略伙伴和陆运进口资源优势,统筹集团国内外货源,力保市场供应。

    腾讯网   2832 阅读   2022-04-09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