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受理企业的节奏蹄疾而步稳。
4月8日晚间,视联动力、博瑞医药成为科创板受理企业队伍中的新成员。由此,从3月22日公布首批获得受理的科创板申报企业名单至今,总数已达52家,其中有9家进入问询环节。
大量企业冀望登陆科创板之际,这些申报企业科创含量几何?比如哪类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哪些行业占比多,等等,成为外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52家申报企业招股说明书后发现,从研发投入情况来看,在披露的2016~2018年间,任意一年中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10%的企业数量有31家;2018年度研发费用占营收处于10%以下的企业有24家,当年处于10%~20%之间的企业有20家,处于20%~30%之间7家,超过30%的1家,为虹软科技,其研发费用为1.49亿元,占收入的32.42%。
融资方面,52家科创板申报企业预计总募资额度约达到503.01亿元。从企业注册地来看,其中上海共计有10家,北京、江苏各有9家。从行业分布看,52家企业共涉及10个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行业的公司较多,分别为17家和13家。
从选择的上市标准类型来看,有42家企业选了标准一,6家企业选择了标准四,2家企业套用了标准二,天准科技选了标准三;优刻得则选取针对表决权差异化安排的第二套标准。
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这些公司都符合登陆科创板的条件吗?
“这首先要看企业‘科创含量’几何,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这其中保荐机构的工作非常重要,他们应当准确把握科创板定位,切实履行勤勉尽责要求,做好推荐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的核查论证等工作,从而杜绝‘伪高科技企业’前来鱼目混珠。”华东一投行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他的看法。
此前上交所下发的上市推荐指引中亦明确,保荐机构关于科创板定位的核查论证工作,将作为上交所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执业质量考核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