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心理咨询培训夸奖比批评有用
日常的亲子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更多的是先入为主,认为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就是好的或者坏的,然后开始从生活中的种种行为给孩子定性贴标签,认为孩子就是听话的,或者是不听话的,从而造成亲子关系出现矛盾....
要善于看见孩子乖的一面
常听人说孩子在6到11岁(所谓的小学阶段)比较平和,但美国擅长儿童心理学老师完全不这么认为。在很多家庭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相处得不愉快,真实和孩子的相处都是负面的。很多家长都反应“中都在和孩子生气、不耐烦,孩子也一直在试探我们的每一条规则与底线。”其实说到这就会发现,在于孩子的相处中往往会陷入一种模式,就是不断注意他们不好的地方——只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忽略了他有很多优点。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听到同事指出自己出错的地方,你会怎么想?我们和孩子只有负面的互动,亲子关系只会日益恶化。”要一起努力不再只对孩子的错误有反应,这样才不会永远只对他设限和处罚。善于去发现孩子乖的一面,适时称赞他,找机会表达对他的认可与嘉许,哪怕只是小小的鼓励。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他的态度软化了。若他没有好的表现,我们还是不会称赞,更不可能浮滥地大肆称赞,只是会特别注意是否有一些时刻可以说声谢谢、笑一笑或鼓励两句。鼓励与限制之间本应有适度的平衡。
习惯成自然:我们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孩子形成某些看法,且这些看法会逐渐增强,到后来变成固定的模式,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心理学的解释叫做“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我们的脑子为了处理不断从五官进入的庞大信息,必须将相似的资料放入同样的路径储存。这种档案的分类工作是在生理层次进行的。我们在孩子出生后便立刻设定好他的档案,甚至在出生前就开始了,根据怀孕的情形而定,档案设好之后,便会发展出两大心理机制:认知一致(cognitive consistency)及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两者互为补充。
认知一致是指我们会自然而然认定接受到的信息,与储存在我们脑中的信息完全相符,认知失调则是指我们会过滤掉不符的信息。归因理论说明我们的头脑会透过三种方法维持档案的一致性。
①只注意符合期待的证据,与期待不符合便加以忽略
②碰到模糊的信息,尝尝会朝着符合自身想法的方向解读
③会预期别的表现出特定行为,预期本身就会使对方表现该行为的几率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比马龙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家罗伯·罗森瑟尔(R